范雨素名声大燥的时候,我就知道有这么个人,但是一直没有去详细了解她。
昨天终于有空读了几篇写她的文章,以及读完了她的爆红作品《我是范雨素》。
从晚上8点一直看到晚上快11点,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同样出身于底层家庭,我在范雨素身上感到很多的共鸣,尽管我的境况比她要好多了。
01
昨天我首先看了一篇文章写范雨素的近况,文章说她爆红了4年,现在月入3000。
这么微薄的收入,除了支付房租,每个月还要寄1000元给小女儿,剩下的钱作为自己的生活费。
其实,范雨素出名之后,她有一些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是她都拒绝了。
她甚至辞去了育儿嫂的高薪工作,腾出了更多时间阅读和写作,完成了自己成名以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只不过,她的小说类型独特,和出版社编辑多次沟通后,双方难以达成一致的修改意见,因此未能如期出版。
她依然在贫困中坚持读书、写作。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对范雨素本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会造就她这样的性格呢?我立即去看了她的自传体叙述文章《我是范雨素》,突然产生了很多的共鸣。
文章第一句,她这样写到: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真的太感同身受了,我也有这种强烈的失败感,以及对于自己“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自怨自艾。
我们都是生活或者职场的弱者,笨手笨脚,做事不麻利,在人群中难免被嘲笑或者踩压。
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好的逃遁,只有沉浸于阅读中,我们才能与自身的遭遇保持一定的距离。
原生家庭的支离破碎、自己闯社会的无所适从、寄希望于婚姻被现实打脸、被命运逼迫学会自立与自强,这样的人生轨迹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底层女性来说,似乎就是宿命。
尽管我的境遇比范雨素强多了,高学历保障了我基本的生活体面,但是内心深处的挫败感、疏离感以及深深的孤独感竟然如此雷同。
或许这就是文学最大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深刻地感受到自我,从而有了与失败感、孤独、虚无周旋的力量。
02
范雨素的文章在网络走红以后,她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从这些媒体文章中,我们多了一个观察她的角度。
她对记者说:“你看像我这样的人,这一辈子除了穷困潦倒,别的什么麻烦都没有,我喜欢一个人待在这儿,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看书”。
我的理解是,正是因为有了文学与书籍为伴,她才可以与并不顺畅的命运和生活握手言和,安之若素。
但是,我认为,既然命运给了她摆脱穷困的机会,她应该尽最大可能去把握。
穷困潦倒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麻烦,她怎么可以如此沉溺于阅读(逃避)呢?
我不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但是我自认为有很高的文字鉴赏能力,我认为范雨素的文字水平完全足以支撑她更好的生活。
和余秀华不同,范雨素身上就巨大的自卑感,对自己的文字才华极度不自信,导致她不敢去接受成名以后从天而降的很多机会。
对于每一个出身底层的人来说,抓住一切机会赚钱,改变自己以及孩子的生活处境,比从阅读中寻找精神慰藉更加重要。
如果不是受到年少贫困的影响,我们的人生原本可以更加顺遂、精彩一点。
在大学时代,我也是一个比较喜欢文学的人,学习之余会看一些文学书籍。
工作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再阅读“闲书”,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够,阅读专业书籍就耗费了大部分的“阅读欲望”。
这几年,我过得太艰难了,一地鸡毛的生活令我感到窒息,生活里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突破口。
刚好,在职场我也处于边缘状态,突然多了很多闲暇时间。
我看了大量的文字,既为了给自己的难题寻找答案,更加为了寻找一些赚钱的机会。
学习写作,我带了很强的功利目的,特别想通过码字赚钱。
无奈,我自己的文字水平不高,写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我才逐渐接受了自己无法靠写字卖钱的残酷现实。
因此,我无法理解范雨素这种对于签约机会的漠视,这是多少写作者梦寐以求的机会啊。
有文字水平的人羞于卖字赚钱,难道要将机会让给那些洗搞者、抄袭者,乃至低水平创作者吗?
03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富足的时代,很多人都有致富的机会。
我觉得,我们应该摈弃旧时代知识分子羞于谈钱的陈腐观念。
那么多人靠着权谋、挤压同僚等等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为什么踏踏实实写作的人不敢抓住命运赐予的机会摆脱贫困呢?
范雨素其实并不享受那些繁重的体力工作,假如她接受那些出版社的约稿,她应该可以逐步向专业写作者的方向发展。
当然,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是范雨素的权利,旁人无权干预,甚至不需要说三道四。
我只想说,其实还是要感谢时代,让更多的“范雨素”们有了摆脱贫困、摆脱失败者标签的机会。
我很羡慕范雨素的文字才华,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写出如此漂亮的文章。
那个时候,我一定会选择迎难而上,抓住一切改变命运的橄榄枝。
穷困潦倒,滚蛋吧。
无数个“范雨素”们,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