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读西游(十三)

八戒都戒了点啥?

      对于佛教戒条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还有过午不食……等等套用在猪八戒的“八戒”,其实有偏差了。纵观小说的原文:悟能说他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他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三藏说:“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那呆子欢欢喜喜道:“谨遵师命。”因此又叫做猪八戒。

      五荤,都是草字头,肯定不能是动物,只能是植物,植物通常为素,所以“五荤三厌”是斋戒的饮食禁忌,自古为我国道家儒家所推崇,道家以韭、蒜、芸薹、胡荽、薤为五荤;三厌是道教忌食的三种肉:即雁、狗、乌龟。五荤是指气味比较大的,用作香料的几种菜,而三厌出自“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厌不是讨厌,而是不忍心。

      五荤的所谓气味太大,对神灵的一种亵渎和不敬,也难以修成正果。佛教传入后,对道教的一些礼法进行了融合,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三厌因为大雁对应了爱,狗对应了忠,乌龟对应了孝,忠孝爱和佛的要义一起,又成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根本大义,因此八戒,恰恰是道佛儒的融合思想的集成……

      在这里又要提一下张道陵了,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在全国影响力远播。他供奉老子,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编《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道”是“一”,“一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张道陵对老子学说的神化改造对后世的影响远远大于老子思想本身……此外因为此时的教众甚多,为了恪守戒律,张道陵制定了各项的天仙大戒,初真十诫等,为后续的三者融合提供了素材;张道陵对于天地水的崇拜(祭祀三官),逐步演化成了道家最重要的三元(上中下)三个节日。

      道教是不是张道陵创立的,也许还有不同的意见,但有了这些神奇与老子的思想融合,加上儒家的思想和外来佛教的基础教义,到了明代,一个三家融合的基础思想已经基本成型,《西游记》中恰恰说明了这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年读西游(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