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路

下午三点半,他迈着小碎步拎着书包匆匆和儿子往家赶。
今天店里生意特别好,座位基本坐满,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无奈已经和老师约好下午四点钟在家里上德语课。”哎,还是儿子重要“,他喃喃地对自己说。

来到维也纳已经两个月了。这里处处要用德语,上学要用,招待客人要用,衣食住行哪儿都离不开。自己德语学的一塌糊涂,和老外说了半天他们也听不懂,真是头疼。这种错误坚决不能在儿子身上再次发生。

一路上,儿子总是走走停停,对周边什么事物都特别感兴趣。看到路旁的小店里在卖土耳其烤肉卷,只见一个脸上和身上都毛绒绒的土耳其大汉,拿着近1米的大刀,对着正在烤制的烤架磨刀霍霍。烤架竖立着,上面串满了牛肉,不停地旋转,外侧是和烤架一样带有弧度的电炉,保证架上的每一处都均匀受热。他一刀一刀地片,肉一块一块地掉落,托盘旁溢出烤肉的汁水。儿子说什么也不往前走一步,就呆呆地看着那个人继续把各种调料撒在刚片好的牛肉上。他知道,刚吃完饭的儿子不是饿了,是馋了。考虑到一会儿要上课也是个辛苦活儿,他还是上前给儿子买了一个, 算是一会儿上课的提前奖励吧。
15点55,好不容易出了地铁,他在前面两步并作一步地走着,儿子“酒足饭饱”在后面散步消食。无奈,他扯着儿子的衣服往家拽。忽然儿子又停下脚步,指着一辆路边的奔驰车大叫:”爸爸,你看!奔驰车耶!还是咖啡色的!好像是最新款。是不是特贵?这个得多少钱啊?“ 他翻了翻白眼,用更大的力气拽儿子的衣服:”是的是的,那是别人家的车。咱们赶紧走,老师等着呢。“
他是福建人,说话有福建特有的长尾音。28岁离开家出国打拼,算算已经有14年了。家里一共兄妹三人,排行老二。哥哥离家更早,当时村里的人都往欧洲跑,都说欧洲能挣到钱,哥哥也跟着他们一起出门闯荡,阴差阳错去了塞尔维亚,那里比国内也强不了多少,几经中转开了一家饺子馆,也算是安顿下来了。3年后,哥哥身边的朋友要往意大利发展,签证身份都跟着可以解决。靠着哥哥的关系,他决定去意大利,老婆也是这时候找的。都是同乡人,知根知底。

紧赶慢赶,终于到家了。老师还是比他先到一步,抬手准备按门铃的那一刻,他出现在老师的视野里。和老师寒暄了几句,留老师和孩子们在客厅上课。他轻轻地关上门,生怕打扰到他们。

他一共有两个孩子。大女儿温馨12岁,小儿子温晨曦8岁。儿子和女儿的名字是他和妻子共同取的。听上去暖暖的,感觉人生充满希望。生下女儿,夫妻俩马上就来欧洲打拼了,孩子一直都放在妹妹家。儿子是在意大利生的,两人店里生意实在照不顾过来,3岁那年送回国给爷爷奶奶带。隔代亲真是名不虚传,老两口尽力满足孙子的所有要求,在学业上却使不出半点力气。儿子现在这么不懂事,只能慢慢来。每次回家,他们都会把温晨曦带去妹妹家,让他和温馨多接触接触,毕竟是亲姐弟嘛。又怕温馨接受不了,一直谎称是在塞尔维亚哥哥家的小孩。现在两个孩子搬到一起,说了实情,姐姐非常抵触,也不喜欢这个弟弟,两人经常争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说到底,还是夫妻俩对不起孩子。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夫妻二人合计必须把他们接到身边自己教育,听说维也纳的教育资源比意大利好很多。看着自己在意大利打拼十来年的店,思来想去,他们还是忍痛选择去维也纳重新开始。在维也纳考察了好几个地方,火车站,市中心,房租都太贵了,不划算。最后把店设在了维也纳北边一个著名的购物中心里,这里客流量大,紧挨着电影院。小情侣看完电影顺便吃个饭很顺理成章。商场里的中餐馆已经有好几家了,再和他们竞争也没什么意思。最后定下来做越南粉。欧洲这边越南粉倒是受比较欢迎,他们当地人发Pho bo比较好发音。虽说不是真正的越南人,只要是亚洲面孔,味道纯正,顾客才不管是不是真正越南人做的呢。

为了省钱,他把家设在了房价最便宜的南边。维也纳的交通还算方便,地铁半个小时可以到。这个距离对维也纳来说已经算很远了。没办法,谁叫这儿的房价便宜呢。他们一家四口挤在只有48平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和别人合租。只有一间卧室,4个人睡,无奈拿了个床垫暂时用。晚上睡的时候放下,白天立在墙上,不占地方。

趁老师上课的功夫,他赶紧把该洗的衣服扔进洗衣机,把早上没来及收拾的碗筷捡下去,洗净,再赶紧洗菜切菜,准备明天的早餐。一日三餐,两餐可以在店里解决。早上这一顿孩子们需要家里吃,前一天晚上做好。店里越南粉的汤头要熬4个多小时,他必须每天早上5点钟奔向店里,留妻子孩子睡个安稳觉。

客厅里传来儿子叫声:“哎呀,你欺负老实人!你让我看一会儿iPad嘛”。他会心一笑,肯定是下课完儿子又开始向姐姐耍赖皮了。送走老师,他继续切手中的菜。

收拾完所有的活儿,低头一看表6点半。离10点钟闭店还有3个多钟头,正赶上饭点,能多干就多干些。他带着儿子女儿,又坐上回店里的地铁。
就像他给孩子们取得名字一样,心里温暖,努力往前走,会有希望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