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公司要出一篇关于“疫情下亲子教育”的公众号文章,因为老婆是学心理学的,公司就委托老婆针对一些问题准备材料。我有幸被老婆委托为她润色文字,材料做好之后我觉得挺有启发,因此把它发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问题一:很多父母在养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焦虑情绪。在您看来,育儿焦虑的成因是什么?
我觉得焦虑情绪的成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高速运转的模式,在这种大环境下,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处于一种焦虑或者浮躁的情绪里面。为人父母大多处于中年时期,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旦孩子的成长或者学习出现问题,父母很容易就会产生一些烦躁、焦虑的情绪,而由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非常亲密,这种情绪也会传播到孩子身上,让孩子的情绪也变得焦虑起来;
2.现在有一个词叫做“内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表现地非常明显。有一句话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不管是对孩子还是父母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各种“内卷”的现象层出不穷,成绩不好的家庭会感到焦虑,成绩好的家庭依然会感到焦虑。即便是学习很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还是会努力地地给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希望孩子能持续保持领先的状态,甚至要把这个差距拉得越大越好。这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会让家长和孩子持续地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下面,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3.家庭的背景。父母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的生活背景都不一样,组成新的家庭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家庭的责任分配,家人之间能否做到相互理解和支持等等,都会对亲子的关系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这中间夫妻关系其实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夫妻关系和睦、夫妻相处融洽的家庭里,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比较好,反之,如果夫妻关系很差,经常闹矛盾甚至吵架,亲子间的关系常常是比较紧张的。因此如果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感到焦虑,首先不要去责怪孩子不好,而是要去分析一下夫妻关系是不是出了问题。只要能认真客观地分析,往往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问题二:可以请您针对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情绪给到一些专业建议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焦虑是我们人类的基本情绪,它的存在对我们的生存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让我们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加完善。这里的重点是“适度”,过度的焦虑和一点都不焦虑其实都是不正常的,也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利。
因此我们首先要对焦虑的情绪抱有一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这种接纳不但是对自己,对于配偶和孩子也要学会理解和接纳他们的焦虑情绪。
然后我们可以对焦虑进行觉察,就是识别自身或者别人的情绪状态,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导致焦虑的原因。比如在工作已经很累的状态下还要辅导孩子的功课;家里的蔬菜已经不多了,但怎么都抢购不到;或者所在的小区或者隔壁的单元出现了阳性或者密接等等。这种焦虑是由于自己的过度紧张,还是由于一些难以解决的客观困难造成的?然后针对分析出来的原因进行合适的调整,比如给自己或者家人一点放松和休息的时间,或者寻求家人或朋友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更多的积极体验。
有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就是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可以先去觉察它,尝试和焦虑的情绪待一会,然后去给情绪命名,比如生气、恐慌、愤怒、悲伤等等。在你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和情绪突然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你从一个当局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你不再是被情绪完全裹挟。情绪本身有其规律,当情绪的浓度到达一定顶点的时候,它自然就开始回落。这时候再去采取行动,就不太会伤害到亲子关系,还能把事情解决了,而当我们处于情绪中的时候是很难做出合适的行为的。
另外除了思维活动之外,让自己做一些事情也会缓解焦虑,而且相对于脑力活动,行为更加容易做到,而效果也很不错。比如即便是封闭在家,每天依然保持作息的规律;不要一天到晚穿着睡衣,依然保持和平时工作时一样的穿着打扮;空闲的时间做一些正念的练习,适当运动,还可以养养花,喂喂鱼,和伴侣和孩子做一些轻松的沟通,让家里的氛围更加轻松愉悦。这些都有助于缓解焦虑的情绪。
最后,如果还是不能解决焦虑问题,那么就要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问题三:在您看来,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包含哪几个因素?它们分别是什么?
其实在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强调过,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想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好,否则想要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无异于水中捞月,缘木求鱼。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结束指出,建立关系的三要素是:尊重、共情以及无条件地接纳。这三个要素无论是在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里都极为重要。
尊重是建立关系的基础,无论是配偶还是孩子,都要把他们当做是和自己完全一样的人来看待。《叶问》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不应该有贵贱之别。”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不能因为生养了他们,就可以不顾及他们自身的意愿,随意指使他们,孩子虽然因为年纪小,生存能力有限,在有些事情上处于弱势,但他们的思想和感受依然是独立的,他们也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而这些都会成为他们积极正向地生活和学习的动力。
共情是说家长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问题,最重要的是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以这种感受来决定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感受对待孩子。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可行性比较强的方法可供参考,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尽量避免使用“你应该”或者“我要你”这样的字眼,而是通过“我觉得”,“你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聆听孩子的感受,在相互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感受对方,这样比较容易做出双方感觉都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纳在关系中非常重要,家长需要理性地看待孩子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看到孩子的行为背后他的那份感受。多去赞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每天努力去发现孩子的一些小小的进步,并且明确地表达赞赏和感谢。
很多亲子问题都是家长对孩子的不接纳而引起的。我有个朋友,孩子上初二,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她的妈妈对孩子的管教非常严格。因为孩子在家上网课,她要去单位上班,就给家里装了摄像头,时刻监督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就算孩子在课间和其他同学说几句话都要被她喝止。孩子的作业做不完,她总会说孩子不用心,贪玩,但是她没有想到,孩子一直被关在家里,她也需要与人沟通,交流,需要有舒缓心情和压力的渠道。
对于她的这种不接纳,孩子其实非常逆反,总是想尽办法和妈妈“斗智斗勇”,经常为了一点小问题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不但没有达到妈妈想要的好好学习的目的,反而对学习充满厌恶,根本不愿意认真学习。
与其这样,不如每天给孩子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和他人沟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找谁聊就找谁聊,剩下的时间该学习就好好学习,或许效果会来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做的其实就是接受孩子爱玩的天性,给她自由的空间去满足表达的欲望,让她内心的情绪得以释放。有了这些满足,孩子才可以自发自觉地接纳学习这件事,也才能真正把这件事做好。
问题四:不同性格的父母会对孩子有什么不同的影响?父母又该如何发挥自己性格中的优点,避免缺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父母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所以他们的人格、性格里肯定带着他们各自家庭的痕迹,有时候父母的性格会差异很大,但这也是他们最初选择对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都在寻找和自己性格互补的另一半。
父母的性格不同,那么他们在家庭中应该怎么相处呢?相信很多父母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做一件事,就是想要改变对方,但这是非常困难的。有一句话,“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就是这个意思。
父母性格的差异肯定会对孩子造成影响,那么怎么避免这种影响呢?首先父母双方要做好沟通,和孩子也要做好沟通,就是我们想要养育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心里要有个数,父母的有些缺点是要改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相互接纳。
孩子是需要认同父母的,但如果父母总是相互指责,或者一方总是指责另一方,那么可能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认同也会出现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对彼此性格的一个接纳,认同性格上的这种差异,这是父母首先需要注意的。
然后就是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首先要做到。比如我遇到过一个家庭,妈妈的时间管理做得不大好,周末出去玩的时候,妈妈总是不能按时出门,而爸爸又是个时间观念非常强的人,两个人总会因此发生争执。爸爸觉得妈妈做的不好,导致孩子的时间观念薄弱,而妈妈又觉得爸爸太严厉,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往往会觉得无所适从,对爸爸妈妈的认同感都不强,对父母的教育不会那么信服,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因此,想要孩子做到,父母要首先做到,想要孩子做出改变,父母首先要做出改变,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何发挥性格中的优点,避免缺点,想要家庭成员之间有很好的沟通,接纳彼此的差异。可以让家庭成员把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写下来,再把父母希望孩子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也写下来,然后针对这些优点,父母怎么帮助孩子加强,针对缺点,大家一起想办法做一些改进。比如妈妈要尽量做到守时,爸爸尽可能每天花一点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帮助孩子完成对父亲的认同。只有孩子认同了父母,他才会主动学习父母的优点,努力改正缺点。
问题五: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明爸妈都在家,都在现场,孩子遇到问题总是喊“妈妈”,较少喊“爸爸”。在您看来,该如何解决育儿中的配偶分工问题呢?针对父亲在育儿中出现的部分角色缺失,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有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叫作“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被控制的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往往承担了更多照顾孩子的责任,这就决定了妈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往往比爸爸更多,而爸爸最重要的工作则是挣钱养家,这也导致了爸爸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是“隐形”的,因此孩子遇到问题也倾向于寻找妈妈,因为他早已习惯了这种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之所以参与较少,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妈妈对爸爸的不认同,由于妈妈过于焦虑,对爸爸做的事情往往不是很满意,因此指责多于肯定,这样其实是把爸爸推开了,所以妈妈首先要做到不指责。
解决育儿中的配偶分工问题,首先夫妻关系一定要和谐,虽然肯定会有一方比较强势,另一方比较弱势,但他们的合力一定是共同促进孩子成长的,而不是自说自话,更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双方总是相互指责争吵的话,孩子就很容易站队,而且往往是站到弱势的一方,这样会导致强势的一方会承担更多,而弱势的一方其实是想做事的,但却参与不进来。因此建议强势的一方可以变得“懒”一些,让弱势的一方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进来,前提就是,强势的一方要做到认同弱势的一方,不要指责,更不能鄙视。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孩子性别认同的影响具有关键意义。如果是男孩子,如果他对父亲的认同有问题,很有可能会对男性的认同也出现问题,这样是不利于他长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如果是女孩,父亲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将来如何与异性相处,很多的观念和技巧都是从和父亲相处的过程中习得的。所以我们建议爸爸要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间,多管管孩子的学业,和他们一起多做游戏,多做体育运动,在这些方面妈妈的能力和作用往往不如爸爸。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需要我们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对我们的依赖会越来越少,建议爸爸妈妈在孩子还需要我们的时候充分参与,不要给自己也不要给孩子留下遗憾。
问题六:隔离期间,亲子相处时间增加。父母又该怎样有效疏解亲子相处中出现的摩擦问题呢?
正常时期,父母和孩子除了家庭之外,还各自拥有独立的空间,就算是出现矛盾,还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稀释这种矛盾。而在隔离期间,孩子要在家上网课,父母在家里的时间也比以往要多,相互间交流的机会增加了,自然摩擦和冲突也会增多,家庭气氛中焦虑的浓度远高于平时,导致每个人都变得紧张不安。
在这种环境中,一旦出现矛盾,建议父母首先停下来,给各自的情绪一个退场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孩子的情绪出来了,而父母的情绪还比较稳定,千万要管住自己的嘴巴,给孩子一个自己缓解情绪的空间。因为不管是谁,在有情绪的时候,周围的人说得越多,当事人的情绪其实越烦躁。
然后大家可以找一个机会,比方说一起坐下来开个家庭会议,首先让孩子达自己有什么样的情绪,在理解和接受孩子情绪和感受的基础上,父母再表达自己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再问问孩子针对这些问题他想到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或许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不一样,但是没关系,让孩子充分表达,然后父母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这样一来,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双方也会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执行起来孩子也会更加心甘情愿,而不是被迫为之。
需要强调一点,孩子由于还没有发育成熟,在情绪的控制能力上肯定不如大人,因此在产生摩擦的时候,大人绝对不要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总是要求孩子做到这样那样。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用自己稳定的情绪去影响孩子,让孩子能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情绪中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能自己大喊大叫,或者夫妻双方吵得很凶,却不允许孩子哭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对于解决问题其实没有半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