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书笔记

        最近从学生那里借来周国平老师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生说,这是她妈妈送给她的,但是她并没看完。

      我能理解她的母亲送书给她的初衷,同样作为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爱是千真万确的,这本《妞妞》,当然道不尽的就是作者对女儿的爱,借他之笔,述我之情。

        书是今天下午看完的,有以下话想说。

        首先,作为父母,爱孩子是天性,是本能,这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爱”,也就有了责任:护孩子之周全。妞妞是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查出来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医生建议摘除眼球,但不能保证术后康复情况,是的,几乎就是这个术后“依然”有肿瘤风险,妞妞的父母放弃了治疗或者是拖延了治疗。看到这里真的很心痛。他们应该是不用担心手术费用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谈“钱”当然不免太过俗气,那做了几大家的妞妞爸爸,为什么不冲啊?在发现有肿瘤细胞的最开始,为什么不斩之而后快,再有就再斩之而后快啊?这个做手术的选择诚然来得纠结,但当读到后期癌细胞扩散至口腔,鼻腔等,作者对妞妞所承受的痛苦那极为详尽的描写,这种揪心令人扼腕!!她才一岁半啊,一岁半本该软糯香甜,却五官流脓生疮,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一个婴儿在麻醉的情况下做手术的痛苦,相比于一岁多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各种痛感开始清晰的时候所承受的那种“痛”,孰轻孰重?一个不完美的但是不疼痛的小瞎子,那又如何呢?周老师的文字是成功的,他在写妞妞疼痛用了妞妞自己的语言--“磕着了”,大概是妞妞曾经真的磕着了过,所以在她幼稚的思想里将疼痛全部等同于“磕着了”,这些文字及语言,让一个母亲读得简直心如刀割。如果可以一命换一命,医院的天台一定站满了妈妈(我想,也有爸爸);如果疼痛可以交换,这个世界有的是人愿意交换,一百换一都可以。

      第二,周老师在妞妞走后还是和妞妞妈妈分手了。这里用词“分手”而非“离婚”,我觉得有一定深意。在周国平心灵自传《岁月和性情》里简单说了一下他和雨儿(妞妈)的相识,他们在上一段婚姻仍然维系着的时候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正式交往,不可谓不是轻视婚姻,爱情至上的!所以共同育有妞妞这一份苦难的人生际遇并没有将两人捆绑在一起,两人“分手”奔向各自的“爱情”,周依然找的是比他年轻20多岁的伴侣,这一点不礼貌的讲倒真是符合“男人至死是少年”,想起书中讲到在雨儿怀孕期间周还在与读者电话调情,引发一系列巧合,最终导致妞妞的出生,终于确认这本书确实乃纪实文学。诚如周自己的观点:爱情不以成败论,不以长短论。恋爱是青春的确证,一个人不管年龄多大,只要有恋爱,他就不会老。

      第三,周国平老师是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私以为这两者明明是反义词,却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此相得益彰。诗人一定会生一个女儿,因为女性给了其生命,其再将生命还之。女性跟诗人订有永久的盟约。在妞妞走后,周老师再得女儿啾啾,据说再得了儿子叩叩。谁说苦难没有慰藉和补偿,在儿女双全的天伦之乐下,我有点不再信书中那些细腻而呼天抢地的深情了,妞妞,一定会越走越远的。那么《妞妞》这本属于妞妞的书,还有意义吗?阳光、水和粮食是最有意义的,但生命不只是需要这三样东西,很多事情,不谈对错,无关意义。

        仅代表个人观点,我只是一个表达者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