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时间短了

        记得有一个典故,说的是杨贵妃和荔枝的故事。杨贵妃喜欢吃岭南(广东茂名)出产的新鲜荔枝,唐玄宗就命岭南的官员运送新鲜送荔枝到长安(陕西西安)。为了让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岭南的官员不敢耽搁,派人骑快马赶送,每到一个驿站换下跑累的快马,再赶往下一个驿站,马不停蹄、人不歇息,花10多天的时间,从千里之外把荔枝运到长安。

        在古代,他们骑马狂奔、不惜一切代价,2000公里左右的路程花10多天抵达,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已经能算得上是神速了。如果这段路程换到我们现代,从茂名走高速到湛江机场,再换乘飞机到西安市的话,只要五个多小时,上午出发还在广东,下午荔枝已经抵达陕西,朝发夕至。

        现代的交通不再像从前落后,只能步行,骑牛车、自行车、摩托车,乘公交车、绿皮火车,现在轿车早已飞进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出行会自己开车,或者选择更快的动车、高铁或者是乘坐飞机出行。人们出行花费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短,出行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从慢到快、从近到远,出行工具的变迁,见证了时代变迁,记载了人们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

爷爷年轻时:很少出远门

        记得在孩提时代,经常跑到爷爷住的祖屋,跟他们一起吃、一起住,经常吵着要爷爷给我讲故事。爷爷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没读过什么书,几乎没有出过什么远门,经常跟我讲的都是他的经历。

       我们村地理位置也不算偏僻,距离省道不过1公里。听爷爷说,八零年代的时候,他们要出门要靠双脚步行,去不了远的地方,最多的是走50分钟路程,到镇上卖自己手工编织的簸箕、篮子,买一些生活用品。那时候出村还没有路,走的是田基,不到一米宽,弯弯曲曲的通向省道,省道靠人工修的,也是沙土路,没有铺上水泥,同样坑坑洼洼、到处积水,雨天泥泞难行,出去镇上走一圈,鞋子沾满了泥。当时,爷爷最大的愿望是弄一辆自行车,我猜爷爷肯定是不想两脚踩泥,不想走路。

       爷爷年轻的时候,家里靠种田为生,家庭并不富裕,农村也没什么门路挣钱,为了能够买到一辆自行车,年轻力壮的爷爷只能给人干苦力活,每天推辆手推车上山帮人运木头,坡陡的地方,还要把几十斤的手推车背上去,每回都得背半把个小时,背木装车运回村里又得使出一身力气,一天下来要运个两趟,工钱也就八毛到一块钱,就这样一分一毫的攒,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凑足160块钱,弄到一张票,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就是那种高高的,怎么爬都爬不上去那种老式自行车。爷爷说:“买到自行车的那天,他歪歪倒倒的学骑车,绕着村子骑了很多圈,虽然不会骑,但总觉得好有面子。”有了自行车,爷爷经常带着家人去趁墟,前面横梁驮着几岁大的叔叔,后座上坐着奶奶,东西放在车篓子里,一脚一脚的踏上他的行程。后来,他还顺着弯曲地省道,骑一段推一程,还去了几趟县城,每每说起这段经历爷爷就很自豪。

       上世纪80年代,社会生产水平不高,农村经济落后,那时的人们还很贫穷,拥有一辆自行车不仅要有钱,还要有票,相当不容易,那时候永久、凤凰,应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高端小汽车了。自行车的普及,让爷爷这一代人年轻时,能时常出村,有了短途旅行。

父亲年轻时:进城打工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大潮全面涌动,大批农民工进城,爸爸当年也随着农民工进城大潮,在我五岁大的时候,把我和弟弟妹妹交给妈妈照顾,他去了大城市广州打工,那些年都是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爸爸,爸爸一回来就会给我们买很多没见过的玩具,给我们讲他的故事。

       早年爸爸进城打工,交通并不发达,当时没有高速路,走的旧时的省道,山路十八弯。听爸爸说,当年他们同村里的叔叔伯伯到广州,乘坐的那种小中巴车,从早上八点上车,一路颠簸,直到下午四五点才抵达广州,不能坐车的人,到了广州还得晕上两天。2001年的时候,我亲自体验了一把,当时坐的堂姐夫运木头的车,一路坑洼不平,一路在省道颠簸摇晃,一路呕吐到佛山,后来再不想转车到广州,直接干脆地哭着跟堂姐说,我要走路到广州,不想再坐车。19年过去了,当时那个场景,我至今还记得。

       爸爸年轻时摩托车风靡,许多人在外打工挣了钱,在城市或在家都买了摩托车,我们家是2004年才拥有第一辆机动车。“当时在广州打工,除了寄给你妈妈的生活费,省吃俭用存了半年,回家才买的摩托车。”爸爸还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拿到摩托车不会骑,让人帮忙骑回的家,后来向村里的叔叔请教,经过好一阵子捣鼓,歪歪扭扭的学会骑这个车。再后来,我便看到了我们村的摩托车大军,在春节前拖着沉甸甸的行李回村过年,过完年后又踏上征途,回到工作的城市。

       摩托车的出现,逐步代替自行车成了出行的新工具。从摩托车开始,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从人力到机械动力的转变,“解放”了人的双脚。摩托车、公交车、长途汽车成了的出行最佳选择,可以让爸爸那一代人年轻时,能够远行,追逐梦想。

如今的我:回到家乡

       80年代出生的我,伴随着求学过程,见证了家乡交通设施的变化。读小学时,我们村连接省道的村道改直扩大,省道改扩建成水泥路;读初中时,省道改扩建成沥青路,村道逐步开始有水泥路。读高中时,我们村的主道路也有了水泥路。大学时,高速公路在修建,毕业后回到家乡那年建成通车。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为乡亲们外出求学、旅游、经商、谋生铺平了道路,让我们一次比一次走的更远,让我们村与一线城市的距离缩短到三个多小时。

       路修好了,我们的生活也变好了,逐步走向小康。渐渐地,大家都觉得骑摩托车受日晒、给雨淋、装备落后,大家都想拥有遮风挡雨的小汽车,热了有空调、闷了有歌听、外出不用等车……慢慢地,汽车不再是奢侈品,开进了寻常百姓家,农村的汽车也逐步多了起来。以前马路上都是行人、自行车和摩托车,现在汽车越来越多。每逢墟日,街道上、马路旁和停车场都停满了汽车,农民拥有汽车已经是常态,农村也兴起了自驾游,在农闲之时,很多农民也喜欢驱车来一场旅行。

       从大学毕业,喜欢慢节奏的我,没有待在大城市,选择回到家乡,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有了自己人生中一份稳定的工作。前些年,进入了家乡某单位上班,因为家里没有车,要搭公交车上班,每次我要走上20分钟到马路边等公交车,每当周一上班、周五下班的时候,无论刮风还是下雨,爸爸都会送我到路边,接我回家。17年叔叔、两个堂哥相继买了车,村里一下子多了很多车,看着他们到处去玩,大城市回来的人,自己难免想“跟风”。那时起开始攒钱,直到去年,凑够了购车首付,通过贷款的方式,买了一辆代步车。有车之后,每当工作累了,在节假日期间,都会给自己安排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有自己开车的、有坐火车的、有乘高铁的,到其他地方看看,看看世界的精彩。只是唯独没有坐过飞机,这是暂时的遗憾。

       到了我们这个年代,出行条件优越方便,交通工具已经是实现多元化。如果想看看沿途的风景,可以选择自行车、大巴、小汽车出游;如果要快速到达全国(球)某地旅行,可以选择动车、高铁或者是飞机出行。从交通工具的变化,到旅游消费逐步增长,折射出中国成立之初至今这些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足,衣食住行大幅改善,逐渐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路上的时间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