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唠唠彩礼这件事

      前一阵我发布过一篇《结婚,该有彩礼吗?》的文章,我只是想简单的表达一下我对于彩礼这件事的看法,没想到,会招来某人的口诛笔伐。今天我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和大家唠唠彩礼这个事情。

      比较完整的婚嫁流程最早大概是西周时期,当时六礼中的“纳征”就是古代聘礼。重男轻女的年代,讲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那丈母娘不得收些彩礼吗?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这就是“卖”女儿,残酷但符合社会现实。

      这个习俗沿袭几千年后,到今天,社会形态已经变了,女儿和儿子一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所以再“卖”女儿肯定是不合适的。可能有人就得问了,那凭啥还要彩礼呢?

       其实原因有很多,也很现实,首先,如果把婚姻市场这个竞争性市场,男生看做需求方,女生看做供给方的话,按2018年全国总人口构成男性人口为71351万元,女性人口68187万人来算,那目前的状况肯定是供不应求的。男性比女性多出3164万人,男女比例116.9:100,也就是说每100个女生,对应有117个男生。而供给量(女性需求)小于需求量(男性数量)后,均衡价格自然就提高了,物以稀为贵啊小伙子们。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地彩礼价格蹭蹭涨价的原因。

      而且尽管现在强调那女平等,可实际上,从劳动力角度来看,女生嫁人确实消耗了很多成本。婚后,女生要怀胎十月,还要养育孩子,照顾家庭等等。直接导致女性放弃部分工作时间的隐性成本增加,丧失掉一部分经济能力。另外在婚姻风险中,女生承受的风险普遍高于男生,毕竟离婚的女人难嫁,而离婚的男人依旧很有市场,而且离婚的女人,总是伴随着一些不友好的言论。所以彩礼也能看作是女生收取的风险溢价。

      要不说,“你爱她,就给她彩礼”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只要女性处于劣势地位,彩礼就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目前关于彩礼最大的问题,其实不在于彩礼该不该存在,而在于前面提到的,彩礼该给谁以及该给多少。其实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嫁妆,同样传承了几千年,现在不是照样没有啥争议,仅仅因为它是给到女方置办小家庭的。

      如果彩礼最终也是用到小家庭上,那意义可就不是卖女儿了,而是大家庭对小家庭的祝福和支持,瞬间就温暖了很多啊。

      但是有部分女性会说“男方应该顾及我的面子,给多点,让我面子好看点。而且不是说彩礼越多说明婆家越重视,他也越爱我吗?”其实这个观念也挺扭曲的。首先都要结婚了,难道你还不知道对方是人是鬼吗?需要用彩礼去验证吗?其次,诚然我们买东西的时候越贵越珍惜,但你是人不是商品,如果按照物品交易的逻辑来论,那么女性不是再次被物化了吗?那咱们这么努力地想要男女平等是为了啥?

      所以我觉得,彩礼要适可而止,天价逼迫就有点太跌份儿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丈母娘不贪这笔钱,彩礼也在男生能力范围内,对方却一毛不拔抠抠搜搜不想出,那姑娘们,天涯何处无芳草啊!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和爱的人顺利走进婚姻殿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经济学角度唠唠彩礼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