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的战争(中)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1-16

当我们为了效率夺命狂奔的时候,我们也在变得麻木。

关键词:全维在线 全时在线
总字数:1388字 推荐阅读时间:7分钟

在《效率的战争(上)》中我们已经了解过,信息压缩是有「无损压缩」和「有合损压缩」的区别的。只要「信息」不会再被投入迭代,它就是可以用「有损压缩」的方式被存储和传播的,这一点似乎无可厚非。

就好像我们在发送一个文件给同事的时候,经常遭遇「文件大小超过邮箱附件上限」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下意识地就会把它压缩一下,已经是常规操作了。

但「会被投入到后续迭代」的信息就不会被「有损压缩」了么?在计算机中,因为存储空间的限制,总会产生「截断误差」,因此绝大多数数字拷贝实际上都是「有损压缩」;在人脑中,我们似乎没有任何完全精确的记忆,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记忆都是通过「有损压缩」的方式实现的。

事实上,不管是我们自己的决定,还是企业的战略决策,甚至是国家大事的最终定论,都是「不完全信息决策」,也从来都不需要全部细节

所谓「抽象」,就是把事物的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舍弃,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我们在「具体」中讨论所有的细节,反而让我们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窘境。这也正是为什么越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顶层,越是要学会务虚;越是一个公司的基层,才越是务实。所谓「提纲挈领」,必然是需要舍弃细节的「有损压缩」。

抽象当然有「副作用」:在还原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放大」的作用。
比如说,如果说:甲住在广州、乙住在深圳、丙住在佛山,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抽象提炼为「所有人都住在广东」。但抽象的时候我们因为细节丢失,所以如果有人来查询甲乙丙的居住信息,我们只能回答「广东」;如果我们根据抽象后的结论认为丁住在广东,也是有可能会犯错误的,因为我们不清楚「所有人」是否包含「丁」。

这意味着什么?「效率」必须以牺牲「可逆性」和「准确性」为代价。我们在流水线制造的工艺品和匠人手工打磨出来的工艺品之间,我们非常容易就能够通过「细节」发现二者的不同。但牺牲细节带来的「不可逆性」,则经常被忽略。

在卫哲《效率提升带来的新机会》一课中,效率被细化为个人效率、组织效率、资产效率、战略效率、创新效率几个大版块分别讨论。其中「组织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员工在线、产品在线、客户在线、管理在线,而所有的在线其实都是「部分信息在线」。

在物联网时代,这个特别尤其明显。在《权威的崩溃》一文中,已经揭示了「信息采集效率」所带来的必然影响:

用两个例子来体会一下:一个拿着称称重的人和一个徒手称重的人,你会相信谁说的?菜市场里面小贩的称和菜市场管理员所提供的公平称你会相信哪杆称?
信息发布的权威如此简单,它只需要击中我们想当然的那部分就够了。虽然徒手称重精度甚至可以超过日常的电子称,但毕竟是少数,因此我们更容易相信称;虽然公平称也有被做手脚的可能,但毕竟是少数,因此我们更容易相信公平称。
在信息时代,尤其是物联网时代,没有任何医生的监测数据可以比传感器更权威,没有任何一位人民警察在茫茫人海中识别逃犯的能力会比天网系统更权威,没有一位气象观察员的气象预测会比气象分析系统更权威。因为我们相信别人观察特定内容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

在效率的战争中,两个必争之地也就呼之欲出了:

  1. 全维在线,补充有意义的新维度就是新机会
  2. 全时在线,更连续的数据、更少的决策迟滞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你也可以转发出去,或许会帮助到你身边的朋友。

我们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效率的战争(中)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