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原结伴
英伦型才子阿兰德波顿说:“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总是很自私,不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几乎从来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简单聊聊阅读这回事儿。
某些人也算是读过几百本书的人了,可我问他某些书中的内容可否记得?他会想不起来;我问他读过哪些书,他也回答不上来。他说碰到某些事情的话,可能会回想起书中所说的一些内容。有些许掩饰自己阅读无用的味道,有人说现在读的书日后会在生活中相得益彰,我想说忘了的东西怎么可能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呢?
我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逢书必读,读完便忘。二三十年过后,以前读过的几百本书现在也就剩下几本书的样子,书中的内容十有八九是全然不记得的。我们缺乏的不是努力,而是可以积累的努力。
阅读离不开记忆,如果阅读的东西没有沉淀在自己的脑袋里的话,平时的努力也是白费,浪费精力也浪费时间。
我喜欢把自己阅读过的书,通过文章输出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记录书中的内容,记录自己的感想,算是留下了读书的痕迹,日后想起印象也会深刻一些。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写一篇文章。文章怎么写?开始的时候简单一点,摘抄加上自己的一些感觉、想法,有自己的一些补充。这也算是不枉费在阅读书籍上花了这么多时间,最后算是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吧。
以前也听人总结过关于阅读的五个步骤,读书、笔记、重述、拓展、构建知识体系。前三项还好理解,后两项的拓展和构建知识体系很抽象、可操作性不强,理解起来也挺困难的。所以在五个步骤的基础上总结出简单易操作的四个步骤的读书闭环,阅读、笔记、记忆、输出。前面三个步骤都是为了最后的输出做准备,我是怎样输出的呢?我的输出就是通过写文章的方式,通过自己的重述,通过自己的想法把它写出来。现在来着重讲一下这四个读书闭环步骤。
这里把读书闭环比喻成拆房子建房子。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把作者有价值的知识体系拆成一块块的砖头,笔记是用来摘抄书籍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就好比是在搬砖。记忆就好比在存砖头,最后到输出的时候,用自己存的砖头来盖房子,构造自己的一个知识体系。
1.关于阅读。
关于这方面的一些书籍。像美国阅读经典《如何阅读一本书》、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秋叶大叔的《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郝明义的《越读者》和克里斯蒂安的《快速阅读》等等。这么多书当中,主要讲了个如何通过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自己阅读获得的知识得到应用和拓展。知识得到应用和拓展,其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是看你有没有学会,二个是看有没有应用的环境,越没有应用的环境就越不会用。
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除非是在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一般人的阅读方式都是,作者讲到哪咱们跟到哪,从头读到尾。作者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丝毫没有反馈。这样显得很无趣。
为了告别那种无趣,这里想告诉大家一种对话式阅读。对话式阅读有问题也有回答,我们的问题从什么地方来?书籍的目录,就是书籍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目录就是作者要问我们的问题,目录里的每一章标题都是一个论述题,我们可以将论述题变成疑问句的形式呈现。在阅读书籍之前,我们也要先思考思考这些作者问我们的问题,然后我们阅读书籍,就是在找作者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在和作者对答案。
阅读在给我们提供思考素材。通过这样的对话式的阅读,通过这样精神上的对话,和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交流,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体验和成长,更多的精神财富。
2.关于笔记。
最简单的笔记就是记录。记录是一定越详细越好吗?如果和书中的内容差不多,那还不如直接看书得了。记录,是摘抄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阅读也是一样的,阅读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我们以前经常做的笔记就是摘抄,摘抄书中的内容,这时我们完成的只是信息的存储,而不是信息的精炼加工。
好的笔记都是经过精炼的笔记。如果把读书学习输入的信息当做是自己的知识,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别人的知识,没有一个良好的消化过程,永远不可能成为我们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将笔记中记录的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做?我推荐一本书,日本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面有介绍比较实用的笔记读书法,摘抄加感想。可以在笔记下面写上一段自己的感悟、感想以及评论,或者将笔记用自己的话重述一遍。笔记的一个很大作用,就是方便温习,如果笔记少的话还好办,多的话,我推荐用电子化的笔记,这样方便网上检索,也方便整理。
个人比较推荐kindle阅读器,当然我舍不得花这个钱,于是,只能在手机里安装kindle软件,用kindle软件阅读完一本书后,无论是highlight(高光强调)部分还是自己做的笔记都可以导入到印象笔记等记录软件,方便自己搜索和整理,再也不用像原来那样拿个笔记本抄抄抄,刀耕火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做好笔记的时间大大缩短。
做读书笔记,其实也有整理书中内容,整理自己想法的含义在其中,会让我们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
3.关于记忆。
在布鲁姆的深度学习模型中,是将记忆放在了而整个学习金字塔的塔基。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更高级的认知,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有了记忆才有知识原材料,才有盖房子的砖头。以前也听人说过,所谓创造,就是对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而已。
记忆,它其实是代表了两个重要环节,记和忆。记就是将知识记住,也是存储知识的一个环节,这里包括了读书和笔记。忆就是将知识调取出来,为了输出做准备。记忆的最大的敌人是时间。时间让我们忘记一切。读书也是这样,刚读完一本书的时候,觉得自己掌握了,记住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其实什么也没有留下来。著名的艾丁豪斯曲线大家应该都知道。
虽然本人是个学渣,但还是想跟大家分享两条最近才了解到的关于战胜遗忘的两条规律,间断重复和主动性回想。记得以前听我的生物老师也说过,“一个人要想记得住,记得牢,记忆深刻的话就要不断的重复”。当时不太在意他说的这番话,现在想起来很有道理。当我们间断重复累积到一定次数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进入一个很平稳的长期记忆,知识就不容易遗忘了。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课本知识在复习完一遍之后,好像都会了,但是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自己并不会。这是因为我们直接看了答案没有主动去回想。主动回想重要是在“想”。想不是让我们想出完全正确的答案来,而是让我们发挥思考理解,调动我们自己的积极性。
4.关于输出。
其实包括阅读、记忆,还有笔记,都是为了最后的输出做准备。读书的目标就是为了思想输出。平时日积月累的阅读、笔记、记忆、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灵感素材库,等到输出的时候,我们就不再被动了。输出就是一个思想发酵、整合素材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平时从读书中记载了足够多的砖头,并将砖头完整的保存到输出的时候,这时候盖房子就容易多了,输出就是一个盖房子的过程。
在前面也说过,良好的输出可以通过写作和演讲两种方式。在没有演讲的环境下,写作是一个很好的,随时随地都能发生的,比较方便的一种输出途径。有前期积累的写作,其实说白了,就是还原干货,补充湿货的过程。如果我们前期读书、笔记、记忆,各个环节都做好的话,写作就像万事俱备,就只差东风了。
这里再提几点忠告。
朱光潜说:“读书不一定要多,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阅读一本好书,切忌浅尝辄止。越是浅尝辄止的时代,越要深度学习。阅读需要慢、需要深。
有时候,我们对广度的热爱,超过了对深度的关注。我们注重反应速度却不愿深入思考。不要羡慕人家一年读两百本书,不要刻意去追求读书的数量,不要迷信那些“30分钟带你读完一本书”的商业炒作。阅读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一个星期阅读一本不也挺好的,算算一年下来也能看个四五十本。
阅读的积累,就像在一穷二白、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挣一点钱是非常辛苦的。等我们挣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钱生钱,产生复利效果,这时候挣钱是非常容易的,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财商。
坚持阅读,知识的积累会达到一定的程度,由量变到质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会发生变化。阅读是短期看不到效果的一种活动,没有及时的反馈。不像运动一样,运动过后出汗,感觉身体良好,它都有即时的反馈。阅读在短期内是看不到任何变化的。短期内,除了只能跟人吹吹牛逼外,好像啥作用也起不了。
阅读是一件非常枯燥烦闷的事,但请相信,坚持下来,最后一定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愈发的深沉内敛,棱角变得圆润,生活变得开朗,不自卑也不自负,不嫉妒也不羡慕。最重要的是人会变的越来越帅或是越来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