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正事专用—忙死了

一个健康的职场,适当忙是必须的,忙起来有饭吃。就算既稳定又不忙,要么薪水低要么自家经营,但这两种情况都存在着放弃提高自己的风险。

最近我的小团队还是有点小忙的,看伙伴的状态,我自己倒是没啥,因为习惯了把时间填充满,没事做我会焦灼。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忙就是每天的任务样式多了起来,不是单纯的处理case和简单的数据导出与检查工作,而是增加了新的报告学习,并参加新的业务培训。这些新任务当然是叠加的,本不该是减少一部分再增加一部分,那样的话何谈忙?

介绍下背景,因为随着伙伴业务能力的提升,曾经假如1个小时的工作可以40分钟做完,那么时间就存在了冗余。随着稳定的冗余数据显示来看,客户也意识到了可以增加一定的工作内容,而恰巧当下是有这部分业务转入的需要的。另外呢,早些时候老板也和我做过沟通,这个沟通也是我在计划中的规划,因为团队一旦步入正轨运转稳定,势必你就要去考虑人员备份的问题。无论员工还是管理者,毕竟不稳定的因素还是蛮多的,都怕突然的发生,因此我是有指标要去完成的。以上,带来了伙伴业务多样性的情况,但是这些变化的完成时间还是可以被控制在每日正常工作时间内去完成的,前提是抓紧与专注,都谈不上协调的量。

确实,你会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有的伙伴就会和你谈条件,为了做什么而放弃做什么,也会提前给你打好预防针,我只不过是backup,不会长期做,没有说的部分是质量和时间的投入不要过多要求。但,同样,你的团队里也会有些“傻孩子”,他们什么需求都不提,只是不讲话的开工,不过分配的任务都能很好的完成,而且你会发现如果完成的好你夸奖了他们,他们还特别开心。这些都是表象,前者也不代表工作不好,只是不同人不同表现方式而已,而导致这些表现的前提都是因为工作量增加了。我先说结果,我默许了前者放弃一些内容,因为这是基于对伙伴长期的观察,真的是工作量上来,又不想拖欠,导致手中每一项任务的误差率都会增加,故為后续的质检及改善增加了太多的工时。这就是所谓的人之常情,工作量和质量成反比的典型案例。

我自己是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呢?每一个会做好工作安排且能妥善受理好的人都经历过抓瞎的日子,而且我还是一个不希望业绩不好看的人,瞎的更惨烈。当初从基础员工角色转换到组长的级别时,就进入了一个长达一年半,日均净工作时12-13小时,且这一年半只完整休了五天的魔鬼日子。回忆下当初的岁月还是佩服自己的韧劲儿,现在的我无法持续高强度工作超过半年,还是年轻好呀。分析下吧:

1 确实能吃苦,这个我自己都服,原因是我有一个善于反思自省的习惯,所以因为总是看到自我不足而从不找借口;

2 我给自己的标准特别高,就是要超过当前的老板,所以我从来不看薪资发放和付出时间是否匹配,我只看结果是否达到;

3 我珍惜机会又“贪得无厌”,什么新东西我都想学也愿意真正去学,毕竟角色转换也要学习思维转换,这个也确实煎熬,思维决定做事方式;

4 做事极其专注,没完成时绝对不分心,这一点很多当下年轻人做不到。

以上这些,是优点,是我面对高强且生疏工作的态度,态度积极自然勇气加倍。

5 高强度时的优先级不会分配——对整体需求把控不到位;

6 本来就陌生,却不懂得先完成再完美的规则,到头来被人等还达到专业的标准——不必要的时间耗费;

7 不好意思问不懂提前确认好真正的需求,总有个怕麻烦人想要自己研究的思维障碍——自不量力;

8 当时不太喜欢项目里面一个只会提意见却不给解决方案的伙伴,而且只在和老板开会的时候提,平时不说,所以有点带着情绪就忽略了他的内容,最终反复修改了很多次——格局小了。

这一部分是缺点,任务量增加了要学会取舍,保大舍小,不会分请领导帮助协调;如果都需要完成看看怎么呈现结果更贴近紧急需求,并非全部都要周全的全面开工,且时不时的会汇报下进度,让老板放心和及时调整;看不懂的时候多提前沟通,减少二次返工;被人纠错那就站在对方角度去改善,改善中也许就理解了对方的出发点,老板默许去纠错的人往往是借着员工的口去表达老板的需求,这样老板也好做人。

但凡有那么一点儿上进心的人,都遇到过工作量多的时候,所以这是常态,多少年轻人工作量持续高峰,甚至认为这已然就是生活的全部。但其实你会发现,当你持续感受到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你的工作内容也在时不时的变化,因为当初让你头疼的那些已经翻篇儿了,你一直在接受越来越挑战的任务。如果你继续申请做已经熟悉的工作,你无论时间还是心情都会放松的,可惜,你也回不去了,因为你感受到了更好的自己,那么就会在内驱动力的激发下一发不可收拾的继续保持着那些“忙死了”的日子。

恬淡的小日子是拿辛苦换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正事专用—忙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