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秘密》的谬误和问题2

        上次已经略谈了《秘密》的谬误和问题,今天我再次来揪出《秘密》的谬误和问题。这次从“秘密的运用”说起,第一句话是“你是一个创造者,而且存在一个简单的创造过程,那就是运用吸引力法则”,其实运用吸引力法则并不能真正地创造什么,只能将已经创造出的事物纳入经验。《秘密》中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由三个步骤组成的创造过程:要求、相信、接收,其实《力量》里朗达·拜恩也总结了一个创造过程,与《秘密》类似,即:想象、感受、接收,这两本书都在传达这样一个讯息:运用这样的三步法就能获得我们想要的事物,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是否能接收到想要的事物取决于各种条件的聚合,而要求、相信、想象均不是根本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换言之,如果其他条件没有满足,只是要求、相信、想象是无法接收到我们想要的事物的。   

        我们先来看看李欣频在《秘密副作用》中分享的例子:我在网络上收到一张迪拜帆船酒店的照片,觉得很美,就把它设为我电脑桌面的图片(那时候《秘密》还没出版,所以还没有“愿景板”的概念),七天后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一家旅行社希望我能帮他们写公司的形象文案,并在邮件中留了一个网址。结果我点进去一看,刚好就是那张我贴在计算机桌面上的图,原来他们正是迪拜帆船酒店的台湾代理旅行社,于是我提出以文案交换一夜迪拜帆船酒店的建议,结果换到的是七天阿布扎比与迪拜之旅(有三天住在帆船酒店)。李欣频之所以获得住在迪拜帆船酒店三天的体验其根本原因就是交换,如果她根本不会写文案,那么她无论怎么要求、相信、想象,都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不仅如此,李欣频还说她通过交换的方法,成功地以文案、写书、演讲换到泰迪熊、云南之旅、香港之旅、新加坡之旅、欧洲数字艺术中心之旅······   

        熊刚在《人生万象之最终定因》中讲到:“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名叫古兵。这个人可不是个老实人,生活上不爱劳动,学习也不认真,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原因不是家里穷,其实是贪玩,因为他家存款不下百万。可以这么说,古兵除了人性不坏,可的确是个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家伙。可能有人会问这种人会成功吗?能赚钱吗?那是肯定的,他现在每年赚的钱比企业高管还多。待古兵成年后,他父母通过别人介绍给他娶了个老婆,让他成家立业。然后古兵在长辈的教导下把父母的存款取出来,在当地买了五间临街旺铺(其实古兵本人并不想做此事,他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事后不久,不用古兵动脑筋,立刻就有人找上门来要租商铺。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古兵除了想怎么玩、怎么享受以外啥都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每年光收租得到的财富就超过百万,更何况他的商业地产还在不断地升值呢。我曾问古兵知不知道吸引力法则,他以为我在嘲笑他学习不努力呢,他很坦荡地说:‘我只记得九九乘法,因为买东西的时候偶尔会用到,哈哈······’就这么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赚的钱比我们这些费尽心思的人都要多。古兵知道吸引力法则吗?不知道。古兵向宇宙下订单了吗?没有。可以这么说,一切与吸引力法则有关的事情都与他无关。古兵的成功不过就是利用父母的存款买了地产并用地产实现了以物换钱的目的罢了。正是因为古兵创造并满足了以物换钱的条件,所以他才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财富。”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古兵之所以获得财富并不是因为要求、相信和想象。他并没有向宇宙要求,向宇宙下订单,也没有对致富产生坚定的信心,也没有在头脑中去想象,他之所以致富的关键还是交换。如果他一开始没有买下那些商铺,没有可供交换的物品那他怎么可能致富呢?   

        正是因为李欣频和古兵满足了交换所需的条件——例如李欣频具备写文案的功底和才华,古兵买了五间临街旺铺——他们才能接收到上面那些事物。不仅如此,我们可以再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例如我们想要得到某一本书,我们可以拿钱去书店找,然后用钱购买;或是在京东或天猫上搜寻,然后用微信等支付购买。这都是需要用钱去交换书,如果没有钱这样一个交换的东西,仅靠信念或是想象等根本不可能让我得到这本书。所以,真正想要得到想要的事物,关键是要把我们有价值的东西与某些人或渠道交换。如果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又不去培养积累,总是想通过《秘密》、《力量》里的“妄想三步法”不劳而获,最终必定会事与愿违,大失所望! 

        《秘密》一书有很多地方过于强调“想”,例如 “不论你现在身在何处、不论你生命中发生过什么事,你都可以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你的思想,进而改变你的生命”、“你想什么,就带来什么。你的整个生命,就是脑中思想的彰显”。也有很多地方过于强调“相信”,例如“你必须相信自己已经收到”、“你必须要有全然和绝对的信心”、“相信已经得到,你就会得到”、“要信任、相信、有信心”。其实,“想”与“相信”往往都不是成功和成事的根本原因。《人生万象之最终定因》中分析得好:“成功或成事需要满足很多条件,而‘想’成功或‘相信’会成功只是其中一个条件(且‘想’或‘相信’不一定是必须条件),而且‘想’成功或‘相信’会成功不是成功或成事的充分条件(或全部条件),也就是说只有‘想’成功或‘相信’会成功是不可能成功的。另外,我们没有必要去强调‘想’或‘相信’的重要性,因为:1、每个正常人都‘想’成功,不需要你去告诉他或叫他要‘想’成功。2、去强调别人要‘相信’会成功,并不能使一个人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是由自己过去的成功经历产生的,或者是在与比自己差劲的人进行比较之后产生的,而光是去强调别人要“相信”会成功是不足以让人产生自信的。3、去强调‘想’或‘相信’的重要性,反而会让人忽略成功或成事的关键条件,使人盲目行动,更容易失败(更容易丧失信心)。”   

        亚历克斯·洛伊德博士的《治疗密码》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书中讲到作者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他小时候去看一场电影,之后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当时他认为那是他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从影院出来他立刻回家,带着一把雨伞爬上房顶然后跳了下来。他并不是想自杀,而是因为他刚刚看了由朱丽尔·安德鲁斯、迪克·范戴克等主演的电影《欢乐满人间》,当看到朱丽尔·安德鲁斯撑着一把伞随风而来时,他相信自己也能像她一样。他非常笃定并完全相信自己可以用那把伞飞起来,但那种信念并没有让他最后真的像想象中那样飞起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小时候忽略了关键因素——重力,他没有能够克服重力,单凭自己的想法与信念根本无法真的飞起来。《秘密》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分强调“想”、“相信”、“想象”、“聚焦”、“观想”的重要性,其实就容易使人犯上面这个小孩那样的错误。相信有两种,一种是相信真相(真的),一种是相信谎言(假的)。这个小孩就是相信了错误的、虚假的东西,他相信自己可以靠伞飞起来,虽然他坚信不疑,但事实却与他的预想完全不一样。如果对于事实情况没有充分地了解,相关条件没有具备,这时全然地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完全就是盲目的,也不可能使我们获得理想的结果。如果这个小孩在书上查找有关重力和坠落的信息,问问父母的看法,向老师咨询,这样他就不会相信虚假的东西,也就不会干出这种傻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秘密》的谬误和问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