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曾经在怎么让孩子阅读这件事上走过不少弯路,今天就来和各位家长们分享:如何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我身边的妈妈经常有这样的疑问,
·“我的孩子基本都是自己读书,他们现在的绘本都是以图画为主,为什么非要一起阅读?”
·“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啊?”
·“每天给孩子讲故事太累了,还不如教他识字,让他自己读多好?”
曾经我也因为这些原因而忽视了亲子阅读。但当我无意间看到《为爱朗读》里的父亲从女儿9岁到18岁,一天都不曾间断亲子共读,所带给女儿超越同龄的生命的丰富,让她成长为强大、自信和快乐的孩子时,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并在几年间一直坚持陪孩子一起阅读。
今天我就来分享4年来我与孩子共读的心得,和带给孩子的收获。
很多专家都说,3-6岁是父母培养孩子阅读的最佳时期,而我为了让孩子在黄金期时有更好的阅读状态,从1岁半就开始和孩子的一起读书。
从趣味性更高的玩具到专心看书,相信很多孩子内心都是排斥的。那个时期,孩子一看绘本,就会动手撕。虽然撕纸这个动作,是孩子在不断强化自己对手指的操控能力和力量,但纸质书撕掉毕竟很浪费,于是我就买了洞洞书来替代孩子这个阶段的“手撕欲”。
我给孩子买的第一本“入门书”是《毛毛虫吃什么呢?》,一是作者方素珍老师的作品早有耳闻,我对作品质量感到放心;二是它是一本适用面很广的绘本,0-3岁都可以读,6册涵盖了数学、字母、动物、事物等等多方位认知,一本书可以反复用。
孩子刚开始看到的时候,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开始戳洞洞,减少了很多平常“撕”的举动。这就说明孩子的注意力已经被书吸引了,家长就可以开始用一些新鲜的话题让孩子一直专注在绘本上。
讲绘本要做足功课,激发孩子对故事的兴趣
比如我就开篇点题,拿出一个有点坏被虫咬的苹果给孩子看,然后夸张的说:“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有一个洞?是不是被虫咬了?”然后我就指着这本绘本:“虫肯定在这本书里面!”于是我就翻开了一页,孩子也很有兴趣的看我表演和讲述故事。
1小时下来,我只讲了3页,虽然孩子中间有些微的注意力不集中,但还算是饶有兴致。我给家长们的经验就是:讲绘本前一定要做功课,根据年龄段,讲些和他生活接近事物的例子。比如蔬菜,你就可以拿出实物进行对比,询问他“颜色、形状为什么是这样的?你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等等问题。
固定时间,养成孩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要产生效果,就得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和呼吸、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要培养孩子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作为家长,共读就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孩子虽然对阅读开始有了兴趣,但是还是没有意识去主动碰绘本。于是我定了一个时间表,每天晚上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听20分钟故事才能睡觉,而这个安排,为后面他主动要求我给他讲故事打下了基础。
举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的一本睡前绘本:《不睡觉的世界冠军》。当时他还并没有睡意,我悄悄告诉他:“你如果睡着,樱桃猪、霹雳鼠、豆豆蛙它们就会来到你的床边,陪你一起睡。”他就非常好奇,它们是谁?这是他对故事阅读的疑问开始出来了。
每次我不讲完整本故事,因为细节很多,是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发现的。比如我会一天讲一个动物的故事,然后留下一些悬念:“你知道睡觉世界冠军在哪里举办吗?谁获奖了?”孩子会依依不舍的吵着我告诉他答案,然后第二天晚上主动问前一天的问题让我解答。
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会在无形中帮助孩子树立了时间观念,还加强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对增强孩子阅读的能力与他人交流的水平,在阅读中善于思考问题,增强孩子想象力等方面都很有帮助。
从大人讲故事,可以慢慢培养他自主阅读
这样坚持了3年,5岁的时候,孩子对大多的绘本都已经能理解了,甚至可以段落式的复述出来。也有很多家长会问:“孩子是不是认识字啊,为什么我给他读的绘本,能够原封不动的逐页分别说出来”。其实这个阶段的他并不认识字,只是通过理解图片的内容记住了他听到的文字内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语言启蒙中,不能一味只追求“会说”,也要注重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能力,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说出来。所有的理解能力,不是空中金字塔,一定是在前几个阶段围绕“兴趣”做了充分铺垫以后,才发展出来的。
比如我带他去逛街,他就会一个劲的拉着我过去,让我告诉他这些标识都是什么意思,说明他的认字敏感期到了。
当孩子对文字产生了兴趣,又能复述故事了,就会不满足于妈妈给读绘本,而是逐渐可以自己读绘本了。他不一定会喜欢你挑选给他的书,这个时候,我们要主动去发现他感兴趣的绘本,才能形成更有效的“共振”。
事实证明,坚持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孩子在3岁上幼儿园,就能顺畅的和老师做成语接龙游戏,识字量接近小学水平。
而刚小学的他,已经可以自己把平时通过阅读积累的诗句、成语,适时地运用到作文里,让人眼前一亮。
现在回头总结,其实坚持亲子阅读,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能让孩子充分浸润在优美的文字和图片当中,在激发想象力、理解力的同时,丰富了孩子的知识,更是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