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自解】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自解: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和后面章节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类似。经常改变政令会让局势糜烂。
所以大风不会整天的刮,大雨不会整天的下(圣经中讲述下了40天的大雨,这个无从考证了),大雨大风是怎么造成的呢?是天地。那么经济中的大放水会持续多久呢?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自解:天地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人呢?也不能长久。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自解:所以按道来治国的人,遵从道的方式。用德来治国的人遵从德。失者也一样。这就是近些年流行的“吸引力法则”?后面这些句子比较易懂,有很多现在的用语可以解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吧。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自解:按译文的意思是,相信我的人不足,是因为我有不诚信的地方。(我的理解是:不相信吗?有不信的人。太怪了点,也许平是不信我话的人太多了,呵呵。)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原文,译文,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