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次死亡之间

作者:不会哲学的传统理工男不是一个好的兼职心理咨询师/硕士不敢去读选手/精神分析爱好者和实践者/欢迎大家来找我做心理咨询(可私信)

⸜₍๑•⌔•๑ ₎⸝

(下面是我在头马演讲俱乐部的一次演讲稿)



    论两次死亡之间

        大家好,我是李睿。其实,我当时看到本期例会主题的时候,我确实很想备稿上台,但是因为这个话题可以讨论的东西太多,我一直都不知道怎么去备稿。最后还是想讲讲精神分析和哲学上面对于死亡的一个别样的视角–就是今天我的题目论两次死亡之间。好,现在书归正题。人呢,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被符号化了,比如:所有的父母怀孕时候就在想我希望我的宝宝未来是什么样的,希望生个男孩女孩,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或者和自己不一样等等,而这都会镌刻孩子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产生他们所特有的,或好或坏的区别于任何其他人包括他的亲生兄弟姐妹的自我、缺失、欲望等等,尤其是缺失,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造成孩子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最常见的包括父母在外上班长年不回家、父母重男轻女等等,这诸多的事件叠加在一起,加上孩子自己的幻想的运作,使孩子认识到他不是全能的,他是有缺口的,而这在精神分析和哲学意义上被称作人类的第一次死亡。虽说每个人都会面临这种死亡,但是每个人经历的事情不一样,就算是同样的事情每个人因前面经历而构建的幻想世界也不一样,所以不仅每个人的缺失不一样,而且他们处理缺失的方式也就是欲望也不一样。作为缺失的对应产生之物的欲望,在根本上来说,是希望借由欲望的达成获得一种自身完满的感觉,也就是希望重新获得全能的感觉,也就是欲望的欲望是填补缺失,希望获得已经永不可能获得的因缺失产生而掉落的失落之物。这注定是徒劳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人本身就不是全能的,失落之物本身就是个人构筑的只存在于人精神世界的东西,它不可能因为欲望的某一次实现而重新获得,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目标达成的开心之后,人们总会体验到内心的空虚,因为欲望的对象也就是目标,它的获得根本就不可能填补内心的缺失,所以人类需要走到第二次死亡,就是放下对于失落之物的追寻,让自己真正流出在心中贮藏很久的的眼泪,承认自己的缺失,不再为填补缺失而努力,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死亡。虽然以后人永远会留下以往经历的痕迹,但是走过第二次死亡的人会真正产生他自己的主体性,会产生基于他主体性的欲望,我相信这就是真正的生命的力量。在承认缺失的基础上追求美好,我觉得是人生最美好的状态。

        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两次死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