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琂琂学语文

写在前面:

        所谓大道至简。下文所谈琂琂的语言稚嫩,方法简单,其实这浅浅的表象之下,蕴含的是切合规律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你读过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这篇文章,你一定记得作者总结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必备的三个要素:有好奇心,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看看这三点,不是正好关照了琂琂同学学习之路吗?

  引子

        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留意,时不时会有学生向老师抱怨自己不会学语文,偶尔也有家长讨教学好语文的方法。如何才能学好语文呢?这个问题又该从何谈起呢?恰巧家有两岁小儿,乳名琂琂。别看他人不大,语言表达可是顶呱呱。他吐字清晰而又表意准确(当然是相对而言的啦),在年纪相仿的一群小不点中间,特征绝对鲜明。琂琂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容我梳理一下,下面,我们就一起跟着琂琂学语文吧。

第一章 好学而勤问

        总结琂琂同学的成功经验,当首推“好学勤问”。

        琂琂同学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经常用那双大眼睛来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在公园发现月亮之后静静地凝望,他的目光紧紧追随头顶飞过的一群小鸟,他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活动眼光顺着柳条舞动,他一路趴着车窗上看银装素裹的世界,他突然停下脚步注视着路边的花花草草,他捡拾起地上的一片片落叶,他蹲在地上观察来来往往的蚂蚁……

        当他会说简单的词之后,只要下班一回到家,他就让妈妈抱上,小手指点着一张张挂图,兴致盎然地发出“这?”“这?”的指令,询问各种水果、动植物、交通工具、儿歌诗词。琂琂现在能说完整的话了,见到不认识的东西就会问“这是啥?”不明白大人在干什么什时候就会问“~,你在这儿干啥呢?”诸如此类,乐此不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琂琂同学正是那个“好之者”“乐之者”,从来“问人不倦”。而反观我们自身,不妨扪心自问: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做到“好学而勤问”了吗?如果没有,那就跟着琂琂学习吧。在学习时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学习语文对自己有哪些益处呢?其次要多问。正所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第二章 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琂琂同学虽然还不知道这句话,但他对于自己所学知识,时常自觉温习,自娱自乐,不亦乐乎。而他的方法简单易学,总结如下:

        方法一:自言自语。他不论是在玩自己的小汽车,还是摆弄积木,或者在房间里忙碌地出出进进,嘴里总是念念有词,仔细听听,原来是:“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大螃蟹没尾巴……”“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大河向东流啊,天上星星参北斗啊……”

        方法二:自问自答。这儿和第一种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是指点着图片进行的。“这是啥?”

“卡车。”

“这是啥?”

“消防车。”

……

        或者这样问“玛莎拉蒂呢?” “在这儿呢。”“兰博基尼呢?”“在这儿呢。”

        方法三:当小老师。这时候需要妈妈或其他人当学生了。他会指着图片逐个问这是啥,时不时还会杀个回马枪。

        参照我们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方法一相当于我们自己的诵读和识记,方法二是方法一的变式,更灵活一些,方法三需要和其他学习伙伴来合作完成。这三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

        看看我们周围,过目不忘的神童不常见,我们普通人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总是会遗忘的,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温习,巩固所学。我们再来看看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图片发自App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注:见360百科)

        明白了遗忘规律,我们就更清楚及时复习知识的重要性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让我们跟着琂琂一起学而时习之吧。

第三章 情景代入

        琂琂同学深谙学以致用之道,当情景再现时,他常常将所学代入其中。当他遇到红灯时,就说:“红灯停,绿灯行”;当他拿着橘子时,说:“橘子橘子金太阳,里面一堆小月亮”;当他看到星星时,若有兴致,就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看着一家人要出门,琂琂很兴奋,唱到:“说走咱就走啊~”

        琂琂下楼玩,突然遇到天下雨了,他马上说:“蜗牛蜗牛,下雨不愁;背着房子,东游西游。”

        一日,琂琂和妈妈刚要进单元楼口,这时头顶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琂琂仰起小脑袋看到一群小鸟飞过,他对妈妈说:处处闻啼鸟。

        ……

        朱熹说过,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综上所述,我们要学习琂琂同学,将所学毫不吝啬地加以运用。否则,就像波斯的萨迪所说: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一个农人耕而不播种。如果我们能像叶圣陶一样将天地作为阅览室,把万物皆看成书卷,那么,你就会发现语文就是生活。

第四章 由此及彼

        琂琂同学常常进行由此及彼的自觉练习,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增加词汇量,增长本领的有效途径。

        方法一:谐音法。琂琂读儿歌“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两瓣……”,他突然说,“妈妈,我要吃提子。”有一次妈妈抱着琂琂在路上走着,看到路边的垃圾桶,他如往常一般兴奋地喊:“垃圾桶!”得到妈妈回应后,他又自言自语说了两遍“垃圾桶”,突然又说“童童”(一小伙伴名字)。

        方法二:联想法。看到蜗牛,琂琂追问:鱼呢?贝壳呢?螃蟹呢?这是他联想到自己书本上那一页的相关内容了。

        方法三:顺联法。琂琂同学不知道受什么启发,边玩边按照规律在数数:七六、八六、九六、十六。有一次妈妈叫他“小琂琂”,他突然蹦出一个“小妈妈”来,又接着说出“小爸爸”,说完自己就得意地笑。

        方法四:反联法。还有一次,妈妈又称他“小琂琂”,他却说“大琂琂”,又接着一串“大妈妈大爸爸大奶奶大爷爷大哥哥大姐姐”,就这么一“大”到底了。

        方法五:换字法。热带鱼遇着海带就成了“海带鱼”,“处处闻啼鸟”一遇到琂琂喜欢的鱼儿摇身一变就成了“处处闻啼鱼”。哈哈,此法是琂琂同学的小游戏,每当他说完后便望着妈妈一脸狡黠的笑,以表情观之,显然是逗妈妈玩。

        纵观本章的五种方法,方法一和方法二是根据某种规律进行由此及彼的联系,我们知道在学习中如果能够举一反三,往往会事半功倍。在学习语文的路上,我们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并及时分类整理所学,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知识,我们就会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以便更全面地更深入掌握知识。而从方法三开始,已经进入创造的范畴了,尽管尝试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开始往往伴随的是失败,但只要不畏惧失败,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终有成功的一天。

后记

        看了琂琂同学的种种学习方法,你是心有所动呢,还是不以为然?其实,我们小的时候,这些特质也许都具备,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不再纯净专一,我们的好奇心一点点消失,对这个世界不再感兴趣,慢慢地有些人对未来便没有了期待,以致于丧失了学习力。窃以为,学习力人皆有之,智者能勿丧耳。

        我们要坚信人人都有创造造力。保持积极的态度,运用适当的方法,具有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态度,并能够不惧失败,持之以恒地尝试,如果你能做到这些,不仅仅是语文了,你的求知之路会越走越宽的。故而号召诸位向琂琂学习,向最初的自己学习,永远不要丧失学习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琂琂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