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重的羞耻感。
我记得在我整个童年的阶段,自己都会有一种非常沉重的羞耻感。就是觉得什么呢?做什么都觉得不对劲,老是亏欠别人一样,似乎有一双无形的眼睛盯着我,看我出丑犯错。
我分析羞涩感的来源,首先是家庭的贫困,因为家里穷。物质条件,生活条件,住的房子,吃的东西都比不上别人,这就像一个自卑的种子,在幼小的心里种了下来。
我还记得小时候嘴馋。我们街那边有一间杂货店,有一种牛肉干。我曾经试过一次,那可能是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那种美味,实在是让人无法忘记——我至今再也没有重新回味过那种美味。
因为家里穷,所以那个美味基本上是和自己无缘的,并且,当我发现和其他的同学的差距的时候,这种差距就让我产生了巨大的羞耻感。
觉得怎么能够这么穷啊。住在小小的房间,那么多人,吃的用的都比别人差,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即便同学们依然善意的对待,我依然感受到了一种隐隐的轻视。
这种轻视,是羞耻感的一个最重要的来源。
羞耻感的第2个重要来源就是,来源于易怒暴躁的父亲经常给我的批评指责否定。
印象中,父亲有那种凶神恶煞的、张牙舞爪的表达他的愤怒,我记得他从来没有跟我温情的说过什么话,他唯一关注的就是我不能犯错,一旦犯错他就会拼命的吼我。
(我父亲今年已经快80岁了,依然保存着年轻时候的易怒暴躁脾气,一发起脾气来,就是睚眦必报、张牙舞爪的样子,真的是始终如一)
所以那个时候自己也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羞怯感,觉得怎么这些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又让自己的父母操心了?
担心是这个是羞耻感的第2个来源。
这些沉重的羞耻感,占据了我空暇大部分时间,我常常感受到无助恐惧,特别夜深人静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孤独和自卑感总是会悄然而至,让我无法轻松的入眠。
这种羞耻感,让我感受人生的无意义和无价值。
所以童年的羞耻感,是我最不能承受的一个重量。
2,不配获得感。
所谓不配获得感也是羞耻感的一个产物。
在我高考的时候考上大学之后,这种感觉特别的强烈。
我是复读了一年之后才考上了省内的一所大专。进入这所不算出名的学校之后,内心总是对自己有一种深深的鄙视感。
我还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说,他说你们考上来的这些人,比那些考不上的人有什么优点吗?
他说他觉得是没有唯一的可能就是,我们比他们的运气好了一些哇,我觉得这句话简直击中了我的脆弱的自卑感,真的有一种中枪的心痛。
记得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有一种严重的不配获得感觉的,自己不配上这所学校,不配有这个资格获得和其他同学平起平坐。
觉得自己好像是用了某种卑鄙的手段才上了这所学校,那个时候最害怕的就是,突然间有人告诉我说你被举报了,你不能在这个学校读下去了,要我退学,我想那个时候这会让我直接崩溃。(万幸没有发生!)
并且在有一些活动中,我都不敢展示自己的真实的面目,比如说关于演讲,我记得学校曾经举行过一场热烈的辩论,内心极度渴望去,但是却又不敢去,不敢参加不敢报名。
而只是缩在宿舍,听着前方的同学发来的言简意赅的实时演讲,然后自己在头脑中意淫,我该用什么样的观点材料论证搞定对方——这是标准的阿q4的胜利了。
3,严重的压抑感和焦虑感。
参加工作以后,我有轻度的压抑感,或者说抑郁症有失眠的,失眠了十几年的时间。
不管做什么事情,总觉得应该还有更好的选择在等着我,所以总是觉得纠结,不敢下任何的决断。
就是特别的容易徘徊,不敢当担。不敢尝试任何新的事物,不敢做任何出轨的事情。
因循守旧成为我的代名词,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书呆子。
长期的羞耻感不配获得感和压抑感,最终让我陷入了严重的抑郁症。
就是什么呢?我总习惯性的批判和否定自己,我想,这个就是所谓的权威的父母内化到了我自己的心里。
不管做任何事总是有一个内在的父母在批评指责,无情的攻击自己,觉得自己不配获得,觉得自己活该如此。
所以在那段时间。不开心是一种常态。偶尔的开怀,那简直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
现在我可以说,羞耻感、不配获得感和压抑感,最终成为我成长的一个基石,我知道我可以凭借他们,看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这些负面情绪,就是所谓内心的深渊,这些深渊,曾经埋葬过我,如今,我从深渊汲取力量。
西方人说,每个人的衣帽间,都有一具骷髅。也许,说的是同样的意思。
其实也是通过自我分析,我了解到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或者说我知道从事心理咨询是我今后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这个也算是受过这些伤之后的一个收获吧。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拥有了更好的人生》,从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这些有着严重的羞耻感,不愿获得感以及压抑感的人,事实上就如同他被选中要修炼自己的复原力。
这段受伤的经历,锻炼了自己身体的复原力,而让自己成为了具有比别人高人一等的具有洞察力的咨询师。
所谓成长,就是把那些生命中严重的羞耻感、不配获得感以及压抑感,最终都转化为生命中的成长的基石。
这基石,陪我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师
每日原创家庭教育文章第2年第572篇
2020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