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立秋七月节》:立秋时节的物候特点

今天是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在立秋之后,人们会觉得风开始凉爽,早晨会有雾气,并且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在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系列组诗中,有《立秋七月节》一诗,原文如下: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鹊桥,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没有料到火热的夏天在不觉间就走到了尽头,清凉的风偷偷地迎来了秋天。在首联中,诗人以“夏尽”“迎秋”点明时序的变化。立秋节气的第一个物候特征便是“凉风至”,诗人正是感觉到了清凉的秋风,才察觉到原来夏天已经过去了,于是,以“不期”一词表达对时序悄悄变化的惊讶。在诗人眼中,清凉的风是如此可爱,于是,以“暗迎”赋予清风人格,以拟人的修辞表达了对清风吹来的喜悦之情。

“天汉成鹊桥,星娥会玉楼”,银河上又一年一度地搭起了鹊桥,牛郎织女在玉宇琼楼中相会。颔联承接首联中的“迎秋”,立秋在农历七月初,与七夕节时间相近,于是,诗人由立秋联想起了七夕节。诗人仰望星空,星河灿烂,他想象喜鹊们成群结队地飞向星河,在星河上搭起了一座桥梁,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一方面,诗人以神话故事为立秋增添了浪漫色彩,另一方面,也借神话故事衬托出了立秋时节的璀璨星空。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寒蝉的鸣声在耳边喧腾,晶莹的露珠从林间枝头上缓缓滴落。在颈联中,诗人的笔触一转,由立秋的第一候的物候特征转到写立秋第二、三候的物候特征。相对于“白露生”,“寒蝉鸣”更能引起诗人的注意,因为寒蝉的鸣叫声实在太喧闹,于是诗人以“喧耳外”形容寒蝉的喧嚣声。因为物理性质,露水更容易在草木间凝结,所以诗人以“滴林头”形容露水晶莹欲滴的状态。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一片落叶惊起了心中的思绪,怎样才能不会再增添忧愁呢?在尾联中,诗人以由立秋时节所触发的心绪作结。正所谓“见微知著”,“一叶落而天下知秋”,树叶摇落意味着繁华凋零,生命衰老,正因如此,秋天是一个让人悲伤的季节。诗人也不例外,他看到一片飘落的树叶,联想到万木凋零,天地萧索,于是悲从中来,甚至不知道如何抑制住心中的愁绪,表现了深深的悲秋之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清凉的秋风一扫夏天的闷热,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但这振奋也只能是暂时的,因为到了秋天,草木凋零,万物萧索,置身其间,不免有时光无情,繁华不再的慨叹。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的话,秋天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应有收获的喜悦。

你可能感兴趣的:(元稹《立秋七月节》:立秋时节的物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