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

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这一章我认为是讲的一种心态和一种胜人的智慧。首先一种心态,勇而有智。做任何事情要有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勇气,但不可逞强斗勇,也不凭借一时怒气而盲动,而是用智慧取胜。战争是国力、人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军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平心静气地认真思考,细心分辨客观现象,就可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其次,一种智慧。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伟大事业者,都是凭借智谋获得成功的。一是凭据个人的卓越智慧与胆略;二是凭借群众的聪明才智与巨大力量;三是凭借政党组织的权威作用。其深妙之处,还是“借”字为本,所谓君子善假于物也。明朝的刘伯温认为,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所以,应当擅于借用他人之力,来战胜对手。物竟天择,各显其能。在奇妙万千的动物世界里,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然而刺猬的防护之法尤其绝妙——一遇敌害时能蜷曲成球,以刺保护身体,令敌害无机可乘。“刺猬战术”虽然是一种防御形式,但它不同于单纯消极的被动防御,而是防中有攻,寓攻于防,借力打力,敌人的进攻就是自己的进攻,完美地体现了进攻与防御的辩证统一。武侠小说也有中的“四两拨千斤”及“借力打力”等说法,其实,借他人之力为我所用,借他人之脑为我所用,能快速地强大自己,迅速提高工作效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借脑”与“借力”毕竟是借用了他人的力量,自己的力气就得以保存。

只能尽自己之能者为小智者,能够借用他人之力者为大智者。三国时有不少著名的战役,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一直作为千年不衰的亮点而被广为传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向来有欣赏“智取”而非“莽夺”的传统。用现在时髦的观点来看,“草船借箭”就是一种“区块链”效应,它运用现实中存在的固有资源,借力打力,而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由此看来,老子的智慧在当下具有跨越千古的指导意义。

正所谓:

      风雪只可草木寒,

      圣哲吟得天地词。

      千秋仅把西风卷,

      留得清香满乾坤。

                                2019-11-11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六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