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运也

参观安徽名人馆,感叹于天地灵气,孕育了如许的精英俊杰,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仁人志士比比皆是。站在李鸿章的塑像前,我慨然良久。李鸿章说他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不可谓不得意腾达,可惜他效忠的是风雨飘摇的清朝帝国,即使有心杀贼,也无力回天,虽然竭力修破补漏,终究还是改变不了清庭这艘破船沉没的命运。历史本就有它自我运行的轨迹,正是朝代的兴衰推动历史滚滚向前,我并不替清庭感到惋惜,也不为李鸿章遭非议而抱不平。我感兴趣的是,在外患内困之中,李鸿章居然游刃有余,更有甚者,他还带出了一支淮军队伍,造就了一批著名的淮军将领。

他的恩师曾国藩为他做官带兵树立了典范,在剿灭太平军的漫长岁月里,曾国藩逐步建立了一支能征惯战的湘军,还拔擢了大批湘军将领,占据了显要位置,胡林翼,左宗棠,骆秉章、彭玉麟、刘坤一,皆主持一方,实权在握,当时有“天下督抚半湘军”的说法。李鸿章如法炮制,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另起炉灶,拉起了一支淮军队伍,也培养了不少皖籍将领,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毓兰、吴毓芬、吴长庆、丁汝昌、聂士成等,不是督抚就是提督,与湘军将领分庭抗礼,湘淮官员一时蔚为奇观。

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地方,有时名士将相一出就是一群,不唯湘军淮军如此,之前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身边的文臣武将如萧何、曹参、周勃、王陵、樊哙、夏侯婴等,皆出自沛县,是刘邦少时的朋友,他们或是狱卒,或是屠夫,或是刀笔吏,在秦朝时不过都是些底层人物。无独有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的玩伴或同学徐达、汤和、周德兴、李善长等人,也都出将入相,成为明朝的国家支柱。这些人固然后来都成为国家人才,想当初也是屠狗卖浆者流,如果不是带头大哥得志,他们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籍籍无名。

沛县与凤阳,湖南与安徽,不过是中国的一个区域,却出了那么多杰出人物。不是这些人天生比其他地方的人聪明智慧,而是他们找到了锻炼能力发挥才华的绝好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也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