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唐》之三十二

贞观之世,之所以能在短短二十年内由大乱走向大治,跟李世民善于识人选人用人管理人是分不开的。

从李世民当皇子时起,他就以他的慧眼在乱世中识见英才,并倾心结交。而他的才能、胸襟和志向,也让当世的豪杰愿意为他效劳、一心一意地辅佐于他,以致在他身边聚焦起了当世最杰出的文臣武将。即使是敌对阵营中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李世民也会让下成见,真诚地重用,而不会因为阵营不同就有所成见。例如,李靖、李绩并不是秦王府中人,在玄武门之变中也没有支持他,但是李世民在政变成功之后仍然对其委以重任。魏征、张玄素、薛万彻等人是李建成一党,李世民仍然不计过往,任用如一。就是异族之从,只要才能突出,李世民仍然会加以重任。如在贞观一朝大放异彩的异族将领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突厥酋长执失思力、铁勒族酋长契毖何力等人。

古今帝王,如李世民之心胸者,不多。

曾有史学家认为,唐代的能臣之多,历代皆不可比。李世民贞观之世,谋臣能臣之多,确实不是其他朝代可以比拟的。究其原因,一是李世民有识人之明;二是李世民知人而善任。

李世民曾数次聚集群臣,采用互评的方式点评各人优缺点,有时他还亲自下场,对群臣的特点进行点评。例如,长孙无忌施政才能突出,带兵却不行。岑文本性格温厚,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有时过于注重引经据典,脱离实际。高士廉常识深厚,也不群不党,但是却不会忠谏直言。

众大臣听得冒汗,原来皇帝把各人看得如此之准,在心中对每个人都有定评。

李世民有一次让所有人上奏谏言。玄武门之变时替李世民打开大门的武将常何急得抓耳挠腮,他一个武将,哪里写得出来。这时,常何一个门客马周自告奋勇,替他写了二十多条谏言。李世民一看,觉得大为吃惊,因为这些谏言切入实际,正是他想要的建议。但是他知道常何肚子里有几两墨水,于是召来一问,知道是一个门客写的,马上召见。一谈之下,李世民发现这是一个学识渊博,见解超凡之人,于是直接命其入门下省。马周后来做到了监察御史等职,极得李世民重用。李世民曾说,一会不见,就又想马周了。

李世民惜才、重才,唯才是举,却又不求全责备,他明白人无完人,重要的是君主如何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才能,量才使用。

李世民曾经评论隋文帝杨坚,说杨坚极为勤政,凡事亲力亲为,是少有的勤勉之君。但是杨坚之所以事必躬亲,是因为他不信任身边的大臣,不敢放权,虽然勤政,效果却很差。因为他没有激发大臣的能动性,没有发挥所有人的才能。

李世民认为,当皇帝,不必事事都管到底,相反,应该把事情分配到有能力的臣子,自己只需要站在高处,指挥、控制就行了。

李靖,曾一举击溃东突厥,后来又大破吐谷浑,立下盖世奇功。李世民在大举封赏的同时,不忘敲打提醒李靖不要恃功自傲。李靖也从李世民的大棒与胡萝卜中领会到了皇帝的意图,深自歉抑,丝毫不敢居功自傲。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最重要的将领,不仅大战场上救过李世民,还在玄武门之变中坚决地支持了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仍然要敲打他。一次,尉迟敬德在宴会上因为座次靠后,挥拳打了亲王李道宗,李世民狠狠地批评他,说是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杀掉功臣韩信、彭越,就是因为这些有功之臣自持有功,骄傲放纵。你如果还想保住性命和富贵,就该知道收敛,不要逼我做出不义之事。

后来,尉迟敬德主动退休,在家中修身养性,不敢再任意妄为。

相比刘邦、朱元璋的大肆屠戮功臣,李世民采用赏和罚的手段成功地打压功臣集团,避免了兔死狗烹的局面,都是得益于他高超的管理臣下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大唐》之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