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会看到市面上有很多的指数基金,刚开始接触投资的时候,很多朋友可能都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他们虽然都叫指数基金,但其实「指数」这类品种,在设计理念上会有很大的差别。
目前来看,主要是有三种类型的设计理念,螺丝钉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三种不同的类型。
低成本买下市场
第一种设计理念,是市值加权型指数基金。
这种指数基金诞生的初衷,是市场有效理论。
市场有效理论认为,所有的信息都反映在了价格变化中。一个公司的市值,会接近这个公司的真实价值。
所以,按照市值来挑选股票,并按照市值大小分配好比重,这就是市值加权型指数基金。
各个股票市场的代表指数,基本上都是市值加权型指数。
因为一个股票市场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大家往往认为是这个股票市场的代表。
并且大市值公司能容纳的资金量也大,所以市值加权型指数通常也是规模比较大的指数,影响力比较大。
A股的沪深300、中证500、上证50等指数,就是这类品种的典型代表。
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把这种理念进一步升华,强调了「低成本」的重要性。用最低成本,买下市场本身。
因为市值加权型指数本身同质化比较严重,所以谁能以更低成本来提供市值加权型指数,那谁最后就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也就是指数基金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原因。
细分领域投资工具
第二种指数的设计理念,是提供一种细分领域的工具,但这个细分指数本身的长期收益如何,并不在意。
它的目的是作为一个工具,帮助大家投资这类细分市场。
比如市场上有的人喜欢大市值股票,就专门设计一个纯大盘股的指数。
比如有的人喜欢成交活跃的股票,就专门设计一个活跃股指数。
比如有的人喜欢次新股,就可以专门设计一个次新股指数。
比如有的人喜欢白酒、医疗、5G等等,就可以开发一个个相应的细分行业指数。
这样,会吸引到对这些细分领域/主题感兴趣的投资者。
因为市场上有需求,这类产品满足了这个需求,所以这类产品也是有市场的。
只不过这些指数,有的长期收益并不太理想。
举个例子,比如说投资活跃股的指数,长期收益是跑输市值加权型指数的。
以前有一个很出名的「申万活跃股指数」是申万指数公司开发的。
这个指数,是投资A股市场上短期最活跃的100个股票。这些活跃股票就是短时间里,市场上最热门、最受追捧的股票。
然后每周调整一次。
但这个指数从1999年12月30日开始,到2017年1月份,就不得不停止运营了。
因为这个指数从最初成立的1000点,下跌到了10点。整个指数跌去了99%!
资深投资者通常都知道,投资的时候总是追热点、并且非常高频率的进行买卖,是极大概率导致亏钱的。
不过即使收益不好,也不妨碍成立这样的指数,因为对这个指数感兴趣的投资者会去关注。
细分行业也是如此。
像钢铁、能源等这些细分的强周期性行业,长期收益大幅跑输沪深300,但还是会吸引一批投资者去投资这些品种的。
这类指数,就是一个细分工具,帮助投资者投资某一个细分领域/主题。
投资策略变成指数
第三种设计理念,是对长期有效投资策略,变成一个指数产品。
比如说价值投资流派里就有不少投资大师,提出过不少有效的投资策略:
格雷厄姆的低估值投资策略;
施洛斯的低市净率策略;
约翰涅夫的低市盈率策略;
投资高股息率股票的狗股策略;
挑选优质股票的高ROE策略;
乔尔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策略····
相信经常看投资书籍的朋友,对这些策略并不陌生。
股票市场里是有一些投资大师,可以长期获得不错的投资收益。
但是这些大师的寿命有限。像彼得林奇,他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并不长,等他真的创造了辉煌的投资回报之后,又退休了。
如果能把大师的投资理念,提炼出来,变成一个被动化的指数,那这个指数就可以长期自己运作下去了。
如果巴菲特愿意,他也可以把自己的投资理念变成一个巴菲特指数。
以前晨星公司就用巴菲特的理念,构建过一个护城河指数,就是类似的做法。
对长期有效的投资策略的产品化,就是第三种设计理念。
像有些红利、价值、基本面等指数,采用的就是类似的方式。
它跟第二种指数基金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类指数基金,不负责策略的长期收益,只是提供一个细分工具。这个策略不一定跑赢市场本身,需要投资者自己来判断工具的投资价值。
第三类指数基金,它的策略需要是长期有效的。因为品种本身设计时候的目标就是跑赢市场本身的收益。
我喜欢的指数
就自己来说,不会每一种类型都挑选。
通常的做法是:
第一类指数基金,找费率最低档的宽基指数基金。
第二类指数基金,找优秀行业,例如消费、医药等优秀行业。但这些行业比较细分,通常是作为辅助。
第三类指数基金,找符合自己投资理念、策略长期有效的品种。
主要是以上这三类,构成了螺丝钉的估值表。
螺丝钉组合里,也是以低成本、长期收益不错的策略指数基金为主,以优秀行业为辅。
介绍了这几种指数的设计理念,大家喜欢哪一类指数基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