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记忆的密码——《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1—6篇导读

        教育是怎样发生的?人的心理是如何影响教育效果的?在记忆与遗忘之间有什么关联和规律?如何激活、建构生命成长的知识经验?翻开北师大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鱼就是鱼”是一则著名的建构主义童话。水中的鱼根据青蛙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了对鸟、奶牛和人的图画——分别是有翅膀的鱼、长着乳房的鱼和用尾巴走路的鱼。“鱼只能重新组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这个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做了最形象的注解,也让我们看到了建构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有着各自的局限,但如果能通过读书、思考、观察、实践、体验来激活、建构对世界的认知,就可以不断突破自我,走向更开阔、更智慧的人生。

        这本书前六篇均与记忆有关——

      《U形记忆》以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的“系列位置曲线”为依据,揭示了“系列位置效应”对记忆的影响,提示人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对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很有帮助。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通过神奇的“7+2法则”,提醒人们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在设定学习目标、计划时,必须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避免出现“认知超载”。在遵守其运转法则基础上,可以灵活利用各种方法划分短时记忆组块,来减轻记忆压力,省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进行思考、创造。有效运用这项法则可以从方法上提升教与学的效率。

      《解密过目不忘》提示我们世界上没有天才,之所以能过目不忘,其底气来自该领域大量专业知识的积累,如果能沉潜下来,给自己的专业知识绘制一张地图,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在实践中反复运用,就能洞察规律,拥有全局视野,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随时从大脑中调取有用信息,生成独有的见解。

      《虎头豹尾》通过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研究,指出人们对信息量的接受程度受哪些因素影响,提醒教育者减少对学生的偏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注意沟通的艺术,开发两种效应中的积极因素来达成教育目标。

      《莫等墙倒再造墙》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入手,揭示记忆与遗忘的关系,提醒人们要在发生遗忘的时刻及时复习,克服遗忘。从第一次学习知识开始,遗忘周期就存在了,根据遗忘周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分解复习难度,调控复习频次,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给学生留点“空白”》以马克·吐温的故事为例,告诉人们“超限效应”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教育是一门艺术,也如书画一般要讲究“布白”,不论出发点如何,过度的讲解、补课、批评、谈话甚至表扬,都会形成认知超载,造成学生失掉兴趣学不进去,这样做违背了教育初衷,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如何掌握好这个“度”,需要爱心,更需要方法。把握心理学规律,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既有个体差异,又受成长大环境的影响,从“U形曲线”,到“遗忘曲线”,心理学研究将学习的过程、记忆的密码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实现科学、高效、个性化教学的路径,沿着这条路走,才能抵达教育的目的地。

        窗外的清风拂过脸颊,让人感受到一丝丝清凉。当教师的视线穿过分数、考试,看向孩子的未来,才能走出局限、偏见和焦虑,以更平和、理性的姿态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在科学之光的照耀下,开启记忆密码,抵达心灵深处,在对生命成长的尊重中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记忆的密码——《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1—6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