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化的《观音》

图片发自App

今天听了一本书,是于君方教授的《观音》,虽然是传统文化的书籍,但因为研究此文化的书籍并不多,也可能是很少去关注,觉得是很新鲜的研究。

作为外来文化,观音菩萨中国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两不同文化传统相互融合、互相接纳和妥协的过程。真正能够在中国存留下来,生根发芽的外来文化传统,都是必须要经历一番中国化的过程,满足中国人的内心需要才可以。


观音菩萨的特点:

观音菩萨是代表了佛教救苦救难的大慈悲心,他普遍接受所有人的哀告和乞求,因此称为整个亚洲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佛教神灵。

观音菩萨是由梵文翻译的,意思是“观世间音声者”,在佛教中,观音是充满慈悲的救助者。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对所有的苦难的世人都一视同仁的加以救助,并且法力强大。


观音菩萨的形象:

在佛教典籍中,虽然观音菩萨的形象是模糊的,但传入中国以前,观音菩萨一直是男性形象,因其形象模糊,反而有了很强的可塑性,在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充满中国色彩的女性形象。

中国的神话人物,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生活在特定的年代和地点,比如最有名的像关公、济公活佛,我们其实都知道他们出身哪里,出生在何时。观音菩萨在中国逐渐女性化形象的过程中,妙善公主的故事是关键节点,把佛教传统和中国儒家传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给了观音菩萨一个具体的身份,一个充满孝心的少女形象。

相传妙善公主是妙庄王的第三个女儿,自幼就喜欢佛教,天天读经参禅。到了结婚的年纪,妙善不愿结婚。妙庄王因此大发雷霆,把她囚禁起来做苦工,然后,又把她派往白雀寺接受更多的考验。没想到妙善一心向佛,非常坚定,妙庄王一怒之下烧毁了白雀寺,杀了五百名尼姑,也以不孝的罪名处死了妙善。

后来,妙庄王身患重病,无药可救。这个时候,妙善变身成一个僧人告诉他,世间只有一种药能够救他,那就是要找到一个从来没有发过怒的人,以他的双手双眼调制成药。这个僧人还告诉妙庄王应该去哪寻找这个人。后来妙善就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双手双眼献给了自己的父亲派来的使臣。妙庄王痊愈之后,带领皇族浩浩荡荡去感谢自己的救命恩人。到了那里,立刻就认出了自己的女儿,顿时满心忏悔,国王和所有的皇族当下就皈依了佛教。此时,妙善公主现出了真身,她就是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也逐渐变成了观音菩萨的道场,成为了全世界观音信仰的中心。

普陀山之所以能够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是因为它宣称自己就是《华严经》里面提到的“普陀洛迦”,也就是观音居住的海岛。然而,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某种程度的附会。普陀山之所以能在隋唐以后慢慢发展起来,成为观音信仰的中心,跟它所处的位置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普陀山不远处的宁波,在隋唐时期,是连接了华南和华北的贸易中心,也连接长江三角洲和中国沿海、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港口的海上贸易。海上航行的船只不仅要在普陀山等待中国海关检查,也要在普陀山等待适合航行的天气,与此同时,海上的航行总是充满危险,面对变化莫测的风浪,人们很容易就祈求观音的保佑,在这种乞求中,观音也就很容易现身出来。

慢慢的,普陀山就成了观音的朝圣圣地。


观音菩萨的形象广泛出现在佛经、历史、民间传说、小说创作、画像和雕塑作品等各个领域中,所以研究难度也很大,因为没办法归类到任何现成的学术系统里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本土化的《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