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云
01
一句温暖的话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一种睿智的教育启迪两代人的心智。
对于70或80后的家长来说,大概对小时候的印迹都是相似的,一旦我们做错了事,父母一声怒喝,我们便立马噤了声,任由父母训斥,下次便绝对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
男孩子就算淘气得多,被惩戒的多一些,要么体罚,要么一顿怒揍,事后也绝对能渐渐变得“老实”起来。
为什么以前父母对我们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今天的孩子却不再起作用了?
曾经,孩子在我们眼里是那么天真可爱,从一团粉嘟嘟的小肉球,到张着小手蹒跚学步;从背着小书包进入校门,到有一天他们突然就青春绽放。
一切似乎都来得太快,不经意间他们已经长成了一个个小“大人”。
试想想,陪娃的日子里,
他们可曾对你言听计从?
他么可曾与你心有默契?
他们可曾与你对抗到底?
他们又可曾与你握手言和?
那张张稚气未脱的小脸上,是不是也曾经在你面前写满悲愤、倔强、伤心和委屈?
那样的时刻,你的内心是不是也曾被千军万马踏过,被绝望与无助深深地碾压过?
我想,我见过太多这样的父母,也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当矛盾一触即发,父母的强权和孩子的倔强像针锋相对的两极,谁也不肯退让。于是,伤害在所难免。
追根溯源,是今天的孩子不需要再像我们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奔忙,大多父母觉得自己小时候吃了太多苦,所以经常以爱之名给予孩子太多,孩子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岂不知,
我们过度的给予,阻断了孩子责任心的养成;
我们过度的保护,剥夺了孩子发展对自己的信念;
我们过度的代劳,抹杀了孩子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那时候,我们才意识到,
成长是一条单行线,错过了便无法重来。
我们单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懂的,是如何去爱孩子。
02
在育儿的征途上,要想纠正孩子的行为,就先要赢得孩子的心。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感到特别痛苦,那么说明你的管教方法一定是错误的。
我们培养孩子最重要的目标,是要培养孩子七项感知能力和技能。
能力
1、 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觉得“我能行”;
2、 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价值的感知力,觉得我的贡献有价值,别人需要我;
3、 对自己在生活中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觉得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4、 内省的能力很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
5、 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且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倾听和共情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 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 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这七项感知力的缺乏,会促使孩子做出不良行为。
通常,我们会有这样几种教养方式:
一、严厉的方式,被这种方式控制的孩子,只是短暂的在父母面前表现乖,其后会有很多种反叛的方法。
归纳起来,孩子一般有四种负面的反叛方法,即愤恨,报复,反叛,退缩。
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这种严厉的方法会大幅下降他的自尊水平。而自尊水平越低,孩子越没用自律性。
二、娇纵的方式,会使得孩子没有自信,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
孩子和大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别强,但是解读能力特别差。
比如,当一个家庭里有了二宝,二宝哭闹时,妈妈会去关注二宝,大宝立即会感知到妈妈对自己的爱被二宝夺取,他不会解读为二宝有其他需求,需要妈妈暂时去照顾他。
这种时候,孩子往往会制造麻烦,比如,把小便尿到床上,不好好吃饭,哭闹不止,其实是在寻求妈妈的更多关注。三、正面管教的方式;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和善而坚定。
判断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我们是有以下依据可循的。
依据
1、 要看是不是既让孩子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又让孩子感受到确定的边界,知道哪些事不可以越界。
2、 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
3、 看看这个教养方式是否长期有效。
4、 看看这样的教养方式能不能给他提供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
03
如此说来,延伸到生活中,当孩子和我们顶撞时,我们就可以选择严厉、娇纵或者和善与坚定的教养方式。
严厉,一般会造成两种后果,要么强权暂时压制了孩子,要么让孩子走向退缩,从而走向自卑的深渊;
娇纵,会让孩子肆无忌惮,目无尊长,目中无人,到社会上也会只以个人为中心,无视他人。
而和善与坚定并行,则会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1、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做到尊重自己。
父母可以先转身离开,感受不到孩子的尊重,所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调整完,返回来,和孩子说:
“宝贝,我很抱歉你刚刚生那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我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能够做到尊重我的时候,你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的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其他方法,然后,我们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对你我都尊重的解决办法上。”
2、要学会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当你习惯于做一个赢家,孩子就会习惯于做一个输家。
赢得孩子,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跟他之间是爱的关系,然后有任何事都可以问父母,都可以尊重父母的意见。
当我们能报以同理心的倾听时,孩子就能感觉到家庭的暖心。
比如跟孩子说,爸爸(或妈妈)也犯过这样的错,人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件事上学到什么。我们要争取从每一次错误中也能学到一项技能,长出一分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的谴责与批评,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不想和孩子共同承担错误的结果。
我们要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谴责的机会。
3、我们要在教育中学会道歉。
遵循道歉的三R原则,即承认(Recognize),和好(Reconcile),解决问题(Resolve)。
任何一个家长,不管你有多么爱孩子,都难免会犯错,所以,用自己的道歉方式教孩子学会道歉。
当家长能为自己行为引起的冲突承担责任时,孩子也能够效仿大人做出的榜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家庭中的每个人如果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时,各种修复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4、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
阿德勒有一个著名的“14天修复理论”,就是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不要回报,就会让人自我认同度大大提高。
生活中我们的过度代劳,恰恰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受自己的社会价值,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无用时,就会慢慢的走向报复、怨恨,从而引发更多不良行为的发生。
04
行为失当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丧失了信心。当他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时,就会做出不当行为。
比如,
行为
1、 寻求过度关注;
2、 寻求权利;
3、 报复行为,比如故意乱花钱,破坏家里的东西,在大人休息时,故意折腾不让大人睡觉,就是你不让我舒服,我也不让你舒服。
4、 自暴自弃,会对现实产生无力感,当大人要求孩子怎样做时,孩子消极抵抗。
孩子如果在童年时的问题没有解决,成人后往往也很难解决。
所以,家长若能多一分关注与自省,在孩子出现一些小问题时及时的予以引导和疏通,孩子自然就不会与我们永久的对抗和伤害。
那么,如何识别孩子的不良行为?
如果你感受到孩子让你恼怒,着急,内疚,烦恼,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寻求关注;
如果你感受到威胁,受到挑战,被激怒或者被打败,孩子的目的可能就是寻求权利;
如果你能感觉受到伤害,难以置信或者憎恶,孩子的目的可能就是憎恶;
如果你感觉到无能为力、绝望、无助,那么孩子的状况,可能就是自暴自弃。
而成人如果任由自己的感觉来支配自己,我们就可能和孩子一样任性,亲子关系也只能走向恶性循环。
自然反击是动物的天性,也是各种关系中报复能循环往复的原因。要打破这样的局面,家长的态度是关键。
对于如何解决孩子的偏差行为,《正面管教》中给了这样的几个重点:
重点
1、 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给他一些任务,拥抱他,创造与孩子的特殊时光。
2、对于寻求权利的孩子,家长冷静退出,等情绪和缓了再解决。确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规定孩子的行为。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要经常对孩子表达爱和关怀。
3、对于有报复行为的孩子,家长不要予以还击,不和孩子计较,始终保持友善的态度。当你能准确地反映出孩子的情感时,孩子的报复行为就会减少。
4、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需要花时间来训练孩子,交给他方法,做一些简单的任务,只要完成一点就给足够的激励和肯定,更多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因为完成一项任务,就立刻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只会让孩子有很强的挫败感。
总之,和孩子建立感情,对他表达你对他的欣赏,要更多关注他的优点,不辩解、解释或者试图改变孩子的看法,反射性的倾听和接受孩子,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之后,才会更愿意听我们的看法,并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一个从内心里不认同或者不信任家长的孩子,是无法听取家人的任何意见的。
所以,
欲要改变孩子,必先赢得孩子的心,和孩子站到一个队列。
那首《每次我想更懂你》的歌词,曾经这样写道,
请你听听我的真心话,
你每天看着我长大
但你是否了解我内心矛盾的对话
你板着脸孔 不屑的对着我看~
我的视线没有勇气,只好面对冷冰冰的地板
这就是你 这就是我 我们之间的互动
我好想逃 我好想躲进一个洞
我需要真正了解我的人 真正为我解救
每次我想更懂你,
我们却更有距离,
是不是都用错言语,
也用错了表情;
其实我想更懂你,
不是为了抓紧你,
我只怕你会忘记,
有人永远爱着你~
别让懂你成为一句空话,孩子与我们的期望之间,也许就仅隔着一个挽手同行的距离。
无论前方平坦还是辗转,请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慢慢体味,陪他慢慢走过。
把这场育儿的艰辛变成一场走心的旅程,父母内心有温度,孩子成长才能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