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神贯注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观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这正说明注意力的价值。
注意力要求我们对所处的每个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每个要素,都作出敏捷主动地反应。
全神贯注与被动接受是不兼容的。
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02 确认事实
事实是既成的,客观的,独立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事实需要我们主动去认识。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
事物既存在的实体,如动物,蔬菜,矿产等等。
事物是比事件更基础的存在形式,因为事件是由事物组成的,或者是由事物的表现形式组成的。
要存在无形的事件,有形的事物是其基础。
要确认事物的存在,实地考察,亲眼看看,是最直接也最可靠的方法。
也可以通过间接方法证明。
总结一下,如何直接确认事实:
如果某个事物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亲自投身其中,获得第1手资料,如果没有条件获取第1手资料,我们就必须严格考察所获间接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由于主观事实得以确认的基础,是对其他当事人的完全信任,首先考虑对他是否完全信任?
03 观念与其对象
我们大脑中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
如果某一观念与对象的对应关系扭曲脆弱,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04 留意观念的本源
观念产生的根源只能是其对象在外部世界的际遇。观念能感知的来源依旧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
与事物接触的越多,对他的理解就越深刻,对他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
理解观念的关键点,永远应该是他在外部世界的根源。
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客观与主观的连接纽带,就会断裂。
观念将与世界脱节。
要确认事实,我们必须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如果我们成功的为观念在外部世界找到了对应物,那我们就确认了一个事实。
举例 我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定的观念,我称之为”猫”,其对应物是现实存在的猫,但是如果我的大脑中另有一个观念”牛头马面”,它就没有对的现实事物,观念就是主观事实,因为他仅存在于我的大脑中。
05 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主要有三部分形成:
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二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三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此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
举例:以猫为例,首先现实世界要有一只猫,然后才会确立关于猫的观念,随后才有”猫”这个大家认可的词。
所有一切都来源于猫的客观存在,如果没有这个客观存在,就无所谓关于猫的观念和语言。
所有观念在客观世界中都有其特定的本源。
错误观念是怎么产生的?
有时观念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了,就如我们举例中的猫,我们称之为简单观念。
复杂观念指的是那些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客观世界中通常具有多个来源。
错误观念即对客观事物作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
06 将观念付诸语言
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出现语言。
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顺畅交流。
我们如何确认自己找到了合适的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与我们确认某个观念是否清晰明确的过程一样,必须寻求根源——客观事物。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楚表达我们的观念,仅仅是因为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重新审视观念的外在来源,理清思路,合适的表达将随之而来。
为了能准确的表情达意,我们的最终目的如下:
语言要忠实表达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语言表达观念必须明晰正确。
07有效沟通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
下一步,为观念建立连贯的陈述。
在逻辑学中,陈述句有其特定的含义,只针对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词语被称为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是命题。
因为只有在命题的层面上才涉及真假问题,而逻辑本身就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
清晰有效的表达非常重要。
思维混乱不可能带上来有效沟通。
明确的观念(心里明白)也并不会自动的保证有效沟通(还需要转换为对应词汇和语言)。
以下是一些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不要想当然的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最好能清楚的讲明背景信息。
说完整的句子。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客观命题的真假是没有争议的,但主观命题有,如果我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我就必须为它做论证。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英语中,双重否定相互抵消,句子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不要对外行人使用业内行话。沟通的关键是理解。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0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模糊和多义是制约有效沟通的两个典型因素。
模糊是拉丁语的恍惚,多义是拉丁语的徘徊。
模糊和多义的语言的共同缺点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无可争议的内涵。
一个词语的指代物不明确,它就是模糊的。我们不知道这个词语到底指的是什么?
通常一个词语的使用越普遍,它的含义就越模糊。
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让你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的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者听众不用费心去猜测,你所要说的到底是什么。
要用定语做限定。
在你试图说服别人某件事情是不公平的之前,你要告诉他们,你是如何定义不公平的。
多义词在逻辑学上称为双关语,顾名思义,它一般包含多重含义。且无法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在所讲事物中到底反映的是哪种含义?
避免造成歧义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可能的清楚的表达本意。
09避免闪避式语言
尽量直抒胸臆,降低听众对你所要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的可能性。
一个人应该可以将简练与优雅完美的结合起来。
闪避式语言,不能直接的表达出演讲者,或者是作者脑中的真实想法,它带来的危害是双重的。
首先很明显的他可以欺骗听众,其次,无形中,他将对其使用者造成有害的影响,扭曲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受。
使用者塑造语言,同时语言也塑造使用者。
如果持续使用扭曲现实的语言,我们会逐渐相信自己编造出来的虚假世界,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10 真相
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在有些情况下,真相是难以琢磨的,但不搜寻真相更荒谬,因为真相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荒谬,因为他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之看来毫无理性,毫无意义,使真相沦落为妄想。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
其中本体真相更为基础。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
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如果他确实是,这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想本体真相的对立面,是虚假的幻想。
逻辑真相,是逻辑学家直接关注的真相形式。
逻辑真相仅仅是关乎命题的真理性更宽泛的说,它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
命题的定义,一个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语言表述。
肯定一个命题,就是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否定一个命题,就是判断它为假)。
一个命题,如果真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
一个真命题的作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接起来。
符合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所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现实情况(本体真相),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的。
撒谎是一个心理问题,而非逻辑问题。
当人们撒谎时,脑子里其实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的欺瞒篡改。
你知道a是b,但你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
逻辑真相反映的是命题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
所以对真相的本质的理解就顺理成章的称为符合论。
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
融贯说是意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他就是真的。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的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看到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
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世界中的现实情况,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过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语言逻辑应该以事实逻辑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