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1

一直以来,有个普遍的观念,写书的人是花费了力气的,因为创作的过程是一件有难度的事。 而阅读的人,是不太费力气的,毕竟只是接过别人的成果,拿来主义通常是比较省力的。

然而,这个观念可能并不完全正确。

今天,写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应该被重新认识。

因为,有人提出,写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一种“运动关系”,就像棒球赛中,发球手与接球手的关系。毕竟球不是辣么听话的,没人规定它只能投进接球手的手里,最终还得依靠一定技巧才能接球得分。同理,读者也需要相应的阅读能力和认知力,才能接到写作者在书中传达的意念之“球”。

阅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两种情况。

一种是读到自己可以理解的内容,就好比资讯类文字,这个过程不必花费读者过多精力,就能完成资讯的采集,增进自身讯息量;

另一种是读到了不太能理解的内容,即这些文字要表达的观念已经超出了读者的认知范围。此时写作者是相对“高竿”的,他在向读者传达一种理解事物的能力,而不具备这种能力的读者此时是吃力的,阅读理解的过程恰恰是成长的过程,把这些认知盲区的理解力转化为己有后,读者的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检视阅读

第二层,进入检视阅读,此时会分两面展开,所谓的一体两翼,相生共存。

首先,略读。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掌握一本书的梗概,这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也是在自己拿不定主意是否要认真读一本书时,一个经济的检测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研究目录 ;

2、前沿、索引、出版介绍;

3、章节摘要;

4、挑个别与主题强关联的篇章来读,或前后翻翻,连读几页;

这些都是作者花了较多时间整理出来的,能够看出全书的主题脉络走向,和便于自己对书籍进行归类。

如同一张旅行地图,为我们展示了必要的信息,为做大致判断有据可依。

花了以上功夫,此时自己已经对一本书有了基本了解,是否值得读也不难决定了。

而如果确定要读一本书时,也会根据书籍分类和主题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70%的书,略读即可;

15%的书,选择性阅读一些篇章即可;

10%的书,可以反复阅读,反复内化;

5%的书,值得一辈子反复读;

在阅读不能理解的章节时,不必纠结直接跳过,读书永远都是效率第一,如果是好的书,读一遍也是不够的,而在此阅读时,也许在这个时间差之中,这个知识点已经被你KO了。

要成为一个有要求的阅读者,“主动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并自我解答。步骤如下:

1、整体上这本书在讲什么;

2、作者细部是怎么说的;

3、本书是否有道理,程度多少;

4、本书与自己关系多大;

遇到值得细读的书,发现不但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自己,有必要找出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获得进一步启示。

主动阅读原则需要始终贯彻阅读过程,不断重复,在读完一本书时,能够以自己的判断来对本书做一归纳时,算是符合完成阅读的标准。


分析阅读

第一阶段

书籍分为若干类别,而文章也分深浅。

1、在辨别一本书时,先做书籍分类。

这一本究竟是小说?理论?史记?哲论?

通常我们遇到理论性书籍会以这样的方式来阅读,而理论性书籍是传达知识的,特性明显。

2、有了归类,下一步就需要在检视阅读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概括全书的主题内容。

3、而后,把全书的重要篇章例举出来,并阐明他们以何种顺序和逻辑组成了有机整体。

4、最后,找出作者隐藏的问题。

第二阶段

1、专业词汇名词学习

一个普遍的现象,通常理论性书籍会涉及专用词汇,因为牵扯专业领域的概念是我们平时所陌生的,因此在阅读时可能会产生疑问或歧义,因此需要先攻破这些专用词汇,和一些旁征博引的概念。

2、重点句子解读,及论述过程

作者在做论述时,会涉及很多案例的提及,古文或格言的引用,随后分析论证,层层推进, 最后提出主张发表观点。好的书籍中,通常是一气呵成、气势连贯的,此中精华也是我们需要着重学习的。

在此过程中,要明确每个篇章的主旨和论证的过程,以及和接下来的篇章的连贯方式。越是优秀的书籍,作者越能在此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论述明确,有理有据,非常值得学为我用。

3、理解作者意图

一个篇章下来,所有的论述都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主题,此时自己要读透作者的真实意图。

一本书读完了,也许作者并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说出来,而是隐藏在重点篇章段落之中,此时需要读者具备犀利的分辨能力,揪出作者的主旨。


主题阅读

来到第四层的主题阅读,和分析阅读不同的是,分析阅读主要针对单本书籍做精度,所花费时间自然是很长的。而主题阅读则是在基本书籍之间,挑选相似课题的内容来解读,此时所采用的是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在确定需要阅读的部分后,对局部做精度的这一过程。因此对每一本书都不会花太多时间。

步骤分为:

1、找到相关章节

时刻紧扣主题,阅读的重点是局部范围,选择性精读,而非整本书;

2、与作者达成共识

找出关键字,把作者的文章段落转化成为我所用的内容,时刻紧扣主题选择阅读,和作者达成共识。形象地说,这是一个需要大量“翻译”的工作,以自己的语言来对作者的主张做诠释,使之成为符合我们主题的资料,必要时创造共同词汇是较好的方法,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在多本书籍之间搭上桥梁。

3、理清问题

此刻我们需要建立一组公正的主旨。方法是把我们的问题一一列出,然后让这些作者的回答来定义这些答案。

4、界定主题

在众多作者的观点中,分门别类地做整理。而就一些对该主题有充分见解的作者的文章,要多考虑,尤其是两位作者同样见解充分,但观点相反时,需要多分析作者的参与环境所导致的误差,从而做更清晰的判断。而对于争论较多的观点,议题会显得复杂一些,此时需要找出争议间的前因后果或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助于理解。

5、分析讨论

此时,我们需要就前四个步骤的基础上,来回答一些问题,这些主题都在说什么?分别是如何说明的。

首先判断主题是否靠谱,论证的过程是否合理严密。而后,我们需要把这些已经包装好的论述,依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出来,确保这个顺序可以最合理地阐明我们的主旨,并说明原因。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能帮助的方法是,从每个议题的作者文章中引一段话作为定调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阅读一本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