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写作法-4.行文逻辑

1.把重要的话放在开头说


文章的开头是文章最先呈现给读者的内容。好的开头,要么开宗明义,带领读者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要么提纲挈领,层层递进展现文章的内容框架;或者至少有点悬念,让人欲罢不能地急切想了解下来的内容。


文章的开头有几个作用。首先,它是一篇文章的脸面,文章好不好看开头就能知道个大概。文章的语言风格、逻辑、立意都会体现在开头的文字里;其次,开头是一篇文章的起始,一般开头是个引子,要引出接下来要展开的话题;再次,开头是一篇文章的统领,就好像打仗时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开头决定着文章内容的方向;最后,开头往往埋伏着一篇文章最大的未解之谜,等待着读者在下面层层深入揭开谜底。


因为承载着这么多的功能,所以写作时要特别重视文章的开头。设计文章开头最核心的原则是——重要的话放在开头说,要把文章最吸引人、最精华、最能引起读者注意的内容最先抛出来,这样既可以把读者牢牢留住,也便于写作者顺着开头找到叙述的方向。


围绕着重要的话放在开头说这个原则,有一些常用的开头方法:


一、故事开头


讲故事是最容易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法,好的故事不但可以抓人眼球,而且可以在开头就设置好出场人物和矛盾冲突的线索,为接下来的内容做铺垫。


如何写故事开头呢?第一,根据文章主旨构思一个故事,可以是在真的,可以是听过的,也可以是想虚构的;第二,尽量在200字以内把这个故事讲完整,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三,要在故事最后,点名故事和文章的关联。


二、总结开头


总结开头就是在文章的最开始,开门见山地给出见解和结论,让读者知道文章的立场和主旨。然后在接下来的段落里,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展开,解释清楚。


以总结和结论开头对写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对写作者来说,有了结论悬在头顶,写作中就会一直围绕这个中心不跑题;而对于读者来说,先看到结论,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就容易沿着作者的分析层层剥茧抽丝。


三、悬疑开头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不管是写作者还是读者都希望在文字里找到乐趣,而开头是绝佳的乐趣入门通道,所以很多的开头会 呈现破碎的结构——包括当时事件中的某个场景、站在现在对过去某个时间的假设或者是当事人在某一刻的体验。比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上校巧妙地打乱了时间的顺讯,从现在看将要发生的事。单单这种错乱都让读者觉得好奇——是不是有些东西注定要发生?是不是会有某种反思?是不是还夹杂着宿命论的态度?


靠时间切换造成悬疑是悬疑开头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有靠情节推动的悬疑;靠违反常见逻辑造成的悬疑和语言结构悬疑,等等。


写悬疑开头,有三种套路。最常见的就是百年孤独式悬疑开头,颠倒时空的界限——“多年以后,我想到自己当时那个决定,真的没有后悔过……”;第二种是故意营造不合情理的场面——“被捉住的那一刻,她拼命挣扎,她不怕死,而是怕她手里这点钱再也不能送给她要感谢的那个人了……”;第三种是提出疑问造成悬疑——“一个人,15天,积累了10万粉丝,这个可怕的写作狂人,到底用了什么方法?”


四、自然叙述开头


很多人都喜欢用自然叙述开头,就是把作者想跟读者说的第一句话作为开头,看似没有经过刻意的设计,但可能反而更打动人心,因为这些未经修饰的淳朴开头可能是作者最想说的、最重要的话。


自然叙述式的窍门是捕捉细微的情感。有三个模块可以套用:第一种是人称模板,我你他三个人称+感受。第二种 叫托物言志,看似写风景,其实有深意。第三种叫对话模板,看似自言自语,实际上是思考对话。


其实不管是哪种开头方式,无非就是要引起读者注意,给人留下深刻映像。未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在每个人面前的内容会越来越多,相应地,每个人用来阅读一篇文章的时间会更短,如果不能在开头就牢牢抓住读者,再好的内容也展现不出来。这也就要求写作者把重要的话放在开头说,让读者一目了然,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致。


2.让松散的材料连贯起来


好的文章错落有致,有引人入胜的叙述,有思维缜密的推理,有慷慨激昂的抒情,有一锤定音的总结,这一切就像文字构建的奇妙旅程。


不管文章如何起伏,也不管运用了多少写作技巧,文章一定要有逻辑,这会让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分散的存在。


如何保证文章的内在逻辑的完整性呢?最常见的就是列提纲法。在动笔前想好文章的结构和呼应关系。尤其是在写复杂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先列提纲,想清楚开头如何写,中间有几点,引用哪些资料,提供哪些数据等。然后在去填充提纲需要的支撑材料。


在行文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具体行文的四种连贯性,分别是语意连贯、结构连贯、形式连贯和引用连贯。


一、语意连贯


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写作技巧,叙事、议论、评论,甚至虚构,感慨也许会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里头,结合了多种写作手法。


文章的多种表达,可以由故事偏离出去法感慨,甚至逃脱出去讲另外一件事,但所有表达的意思要连贯,不管跳出去多远,最后一定要回归到主线。


二、结构连贯


过去上语文课,老师总会让大家给文章分层,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这种联系的意义,为什么要把文章分层呢?其实,分层就是为了看清楚作者是怎么把零散的内容合并成一个整体的。


写作时,为了讲述一个复杂话题,人们会搭建文章的内部结构。长的文章,没办法一口气说到底,人们就分章,分小节,分层次,分段落这种层级结构会辅助写作者更好地连贯内容。所以不管是文章分层练习,还是发现隐含在文章中的层级结构,说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让文章结构变得连贯。


三、形式连贯


写作时,为了更好地表达语意,写作者可以设计很多特殊的形式让文章更像一个整体。比如,文章中要引入某种表现形式,但限于篇幅又不可能整篇引用,那就可以做成“附录”或者“索引”的形式,只在文中提及,但并不全文展示,有需要的人可以在文后找到。


四、引用连贯


现在的写作越来越习惯使用除文字以外的多种表达手段,包括表格、结构图、甘特图等辅助工具。借助这些工具,有些数字、趋势、规律、结构会比单纯用文字表达更清晰。而文字和辅助工具的结合,也能帮助读者,更容易地抓住文章的整体结构。


写作的内容在逻辑考验的是写作者调度资料的能力。尤其在复杂写作中,比如,写大型报告或者中长篇小说,一旦故事和人物关系变得复杂,写作整体性的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以上五种方法,还要不断通读之前写过的文字,反复琢磨提纲,边写边调整。其实,即使对专业的文字工作者,要想一次就实现大型文章的完整性,也是不容易的。


3.把孤立的内容变成整体


写文章就像建一座房子,不是什么建筑材料都可以用。本来四根柱子就可以支撑起一栋房子,非要塞五根,不但不好看,还破坏了建筑的整体结构。写文章也一样,不是堆的资料越多越好。文章的内容需要按照某种结构来组织,哪些内容应该要,哪些内容应该舍弃,哪些内容非但没有帮助还会拖了文章的后腿,这都是搭建文章结构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文章结构是为了构建文章内容之间的合理关系,把孤立的内容变成整体,简单来说就是找到贯穿文章内容的主线。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要有层层递进的推理,还要有前后一致的写作目标。有的文章,可能开头不错,中间写的很丰满,结尾也很有特色,可如果缺乏主线,每一段文字各自为政,就会让别人觉得很混乱。


文章的结构千差万别,很难说哪种结构更好,也很难总结出一个准确的公式,但行文结构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却是有规律可循的,表现出来,主要有四种症状,分别是局部肿胀、顾此及彼、理所当然和跑题万里。


一、局部肿胀


局部肿胀是指该强调的地方没强调,不该强调的地方却加重了笔墨。例如,命题作文《今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很明显,重点是落在印象深刻的事上,可很多人会跟着感觉写,把点落在了“今天”上,就不应该这样继续写下去。


在所有不该过分着墨的地方拖延时间都容易造成局部肿胀。比如,过多 的环境描写,迟迟不引入人物;比如,结尾部分个人观点和评论过多,不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比如,文章的对话过于细碎、啰嗦、反而冲淡了人物个性,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文章不通畅,文字和语言淤积,形成肿胀。


如何避免文章的局部肿胀呢,可以使用下面这个反肿胀练习法。在写作前,先规划好文章每一部分的比例,搞清楚重点和非重点的分配。


 文章主题:我的奇葩遭遇

 故事开头,引入人物,占20%

 故事发展,展开事件,占30%

 故事结尾,占10%

 对故事的联想及感慨20%

 反思占20%

开头部分20%故事的发展30%结尾10%感慨20%反思20%

二、顾此及彼


顾此及彼是因为观点混乱,前面讲一个意思,到后面自己推翻自己。或者前面有一个重点,写到后面写成了另外一个重点。


写文章需要动笔前就有整体的逻辑,不能一边想一边写,这样很容易不断否定自己的观点,造成前后不一致。


三、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表现为只呈现跟主题相关的内容,却没有推理过程。写作中,我们不能相信理所当然的推理,一定要找出材料跟结论的联系。不然的话,读者会一头雾水,找不到方向。


四、跑题万里


跑题就是偏离主题。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不相符。常见偏离主题的方式归纳起来有;流水账是跑题、核心不明是跑题、跳跃式跑题和多种新式跑题。


流水账式跑题表现为叙述太散没中心,看起来所有的内容都罗列了,但是别人读起来却抓不住重点。


核心不明式跑题表现为内容太散没中心,看起来每个部分都是有逻辑的,但是凑成一篇文章却没有了逻辑。


跳跃式跑题,表现为写作中心的偏移,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因为某个部分提到了同学,又开始说同学这几年的发展,就完全偏移了之前营造的回忆、思念、感伤的文章调性。


多中心式跑题表现为文章呈现出多个中心,一篇名为《女人不可以穷》的文章,先说了女人物质上要富足,又说了精神上也要富有,最后文章开始纠结,如果物质富有但精神贫穷怎么办?精神富有物质贫穷怎么办?文章的中心开始不再明确,反而让人看不懂。


写作中,如果担心跑题,就在最开始限定关键词,找到关键词,死死抓住不放,把问题说透。


三种方法,帮助写作者快速理好思路,找到合理搭建文章结构的方法:


1.中心原则法


写作一定要有一个中心,一个道理也好,一种意境也好,一个说明主题也好,一定要有个中心,如果发现文字开始跟中心没关系了,那说明写偏了。


中心有时候也叫作写作的“点”。写人物,人物性格,甚至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是点;描述事物,事物的某个特性或者某个局部细节是点;写评论,某一个观点,或者对某一个观点的解读是点抓住这个点延伸分支,文章就会很有说服力;写小说或者故事,人物潜在的戏剧冲突是点,围绕这个点反复强调、放大、就会制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段落。


2.统一原则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实现整体效果,需要有三个统一,分别是观点统一,主题统一,文风统一。观点统一很简单,不能前后矛盾;主题统一就是在讲清楚一件事之前不轻易跳转到另外一件事;文风统一就是表述要有连贯性,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语言所呈现出来的词语逻辑。


3.配套原则法


逻辑看起来是非常难以琢磨的事情,但是“逻辑结构”却又套路可循。什么是逻辑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构成一个逻辑的必要组成部分。比如,“例子+结论”式逻辑结构,前面讲例子,后面要有归纳总结;比如“故事+升华”式逻辑结构,前面讲故事,后面要通过感悟实现升华。逻辑结构展示了快速理顺文章结构的套路——如果前半部分是展示,后半部分就要有专门的内容做配套。


有中心,有头有尾,有配套,这是写文章理顺逻辑的三个关键词。


4.让所有铺垫为结尾服务


写作要围绕一个中心,所有的内容要为主旨服务,从写作逻辑上来看,有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关系——所有的铺垫都是为结尾服务的。文章的开头也好,中心内容也好,叙事逻辑也好,都不是简单的陈列,前面的所以设置,最后都是为了结尾服务的。


结尾为什么那么重要呢?这就涉及人们阅读和认知的习惯。人们的认知通常是由开头到结尾,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熟悉到熟悉。我们阅读一本书,了解一个知识,看一篇文章,虽然接触的介质有所不同,但认知的模式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从开始引入,到深入了解,到最后形成结果。


结果其实就是文章内容铺垫的最终目标。虽然文章所有内容都需要为主旨服务,但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文章所有的内容、铺垫都是为结尾服务的。结尾可能是结论、可能是开放式的问题、可能是抒发某种感情、可能是提出问题,也可能是回顾汇总,不管是哪种形式,结尾都是在前面有了大量铺垫之后,自然而然的产物。按照这种逻辑写文章,文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才会更强,更像一个整体。


文章的结尾有千千万万种形式,很难说哪种最好,但不好的结尾都很明确,最不好的结尾叫口号式结尾。很多人写文章,整篇没有目标也没有中心,只能在最后喊口号。“为了更好的未来加油努力”“从今天做起,马上行动”,等等,这种标语式的口号,看似可以把文章的情绪推到高潮,却因为缺乏铺垫,让人觉得空洞、虚假。所以,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一、恍然大悟式结尾


最忌讳平铺直叙的故事,看到中间就可以猜到结尾,这种故事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好的写作者,不但要学会设置故事主线,也需要设置让人为之一振的结尾。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说的就是这类结尾。


在文章里设置推翻之前所有铺垫的结尾,让人恍然大悟,这本身也是所有内容为结尾服务的一种方式。恍然大悟式的结尾在内容上会让人大吃一惊,但是在逻辑上却是完整的闭环,也就是说,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读者最后的“哇”的一下,所以这种形式不知可以应用在写小说、写故事里,还可以应用在所有需要最后揭示谜底的文章中。比如现在的很多新媒体广告,前面东拉西扯讲了很多事,最后放出广告,让人有顿悟之感。这种前后的逻辑关系,就是因为设计了恍然大悟式结尾。


二、开放式结尾


一般文章都是在结尾展现故事的结局,或者给出讨论话题的结论,但是也有不少文章是以开放式的形态结尾。


比如虚构写作中的小说和故事,最后不交代故事的结尾;比如非虚构写作中的人物描写,没有给出主人公未来方向的展望;再或者议论文或者说明文中,只陈述事实,没有总结和判断。


开放式结尾其实是读者一起完成故事创作。虽然读者不一定会把自己设想的结尾写下来,但是因为他们希望阅读是完整的,就会回味或者把这个故事构建齐全。这样安排结尾,一方面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开放式结尾是一种结尾的逻辑,它在前面呈现出所有的事实、感受、冲入,最后不给出结论,突然收尾,留给读者一个不完整的结局。这种做法有时候会让人不快,觉得文章不够完整,但大多数时候会让人陷入思考,主动卷入文章中去,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三、揭秘式结尾


好的作者,为了让文章有意思,会在文章中设置很多小机关,比如在开头不经意提到一句话,或者在中间安排一两个看似突兀的桥段。这些机关在揭秘前,会让读者觉得很不舒服,而这恰恰也是作者如此安排的目的。因为不舒服,读者才会一直希望平息这种不舒服,才会进一步阅读,甚至主动去搜寻相关的答案。在写作中,常把对机关的破解放在最后的结尾部分,通过呼应、举例、解答等形式,打开机关,让读者串联起整体内容,从而发现阅读的乐趣。


常见的揭秘式结尾包括人物身份揭秘、情节揭秘、逻辑揭秘等。


在写作的逻辑上,揭秘式结尾可以制造惊喜,让人印象深刻。写作中有一种手法叫做“欲扬先抑”,意思是,如果想要赞美一个东西,不急于在开始时就表达这种感情,可以先控制,先假装毫无亮点,最后再给出惊人的戏剧效果。这就是揭秘式结尾的好处,它会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而且因为揭秘式结尾一般都极富故事性,所以文章可读性也比较强,最后秘密公开,推动文章结局到达高潮。


四、场景式结尾


一般文章的结尾都是结论或者抒发最激昂的感情,但也有文章采用故事或者场景式结尾。比如,写人物的文章,最后不去总结人物的优缺点,而是呈现一个人物工作或者生活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人物实际生活的环境里;写事件的文章,最后不是展望或者感慨,而是截取一个事物的小片段,再现事物的风貌。这种以有画面感的语言做结尾的方法被广泛采用,因为这种结尾既能给读者留下思考,也比较平易近人,让人容易接受。


总结来看文章的结尾有两个属性:在内容上,结尾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总结、归纳、引发思考的任务;在形式上,它又是前面所有铺垫的目标,所有前面的铺垫都是在为结尾服务。而这两点也共同构建了写作的逻辑——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是一个整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步写作法-4.行文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