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比惩罚更好的方式是避免情绪化,为什么家长还要用惩罚来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中惩罚方式有许多:罚站、罚坐冷板凳、罚抄、罚写;剥夺娱乐的权利,不许看动画片、不许和小朋友玩等。


不管怎么说,教养过程中我也用过多次惩罚的方法,看起来效果还不错,甚至还没看到有什么不良影响,所以现在更看重惩罚后的教育方式。

惩罚是孩子犯了错误后,强制性让他们付出一定代价,当孩子害怕失去这些东西,就会达到禁止不良行为的效果,通常称之为“吃一堑,长一智”。


为什么惩罚一直都存在

当下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前途殚精竭虑,还通过种种途径学习教养之道。因此,惩罚在孩子的身心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健康成长,这些道理或多或少都知道,但却不会被家长完全放弃,其中的原因:

1、 家长能够直接看到效果,它能够使孩子做父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

2 、惩罚对孩子的影响,与原亲子关系的紧密程度、惩罚的频率、惩罚时家长的情绪、其他教养措施有一定的关系,或者说这些因素与惩罚共同作用下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些共同作用,有时候还会产生有效的教养结果;

3 、惩罚会产生不良影响,不同孩子影响程度不同,结果也有差异,并不是所有受到惩罚的孩子,今后的成长都会出现问题。

4 、家庭中,父母相对处于于强势的状态,当孩子不能满足父母期望时,不由自主地动用父母权威来处理事情,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惩罚,所以惩罚无法被父母完全遗忘。

5、 家庭教育世代相传,“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养流传甚广,而且经历时间和无数孩子的验证,也被父母广发接受。

6、 父母既关心孩子,又尽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教养的过程中也会实施惩罚措施。这种情况下,当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父母通常认为是惩罚的效果,而不是其他有利的教养环境。


避免情绪化的“教”优于惩罚

作为父母了解以上因素后,或许可以了解一些比惩罚更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情绪化教养。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很多积极的、深远影响的教育方式。但背负情绪的状态下,无法想到更多的方法,顺手拈来的就只有惩罚这样单一的招数。

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抓狂、愤怒,血脉喷张的时候,既是家长控制情绪的时机,也是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时刻,更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经受磨练的机会。

犯错后,孩子的忧虑、害怕、也希望得到谅解,更期待父母能够给予安全感。因此没有父母的愤怒、大吼大叫、失望等负面情绪的可怕训斥,父母的话更容易为孩子接受,管教中“教”的意义也会在此刻得到更大的扩张。这时候,建立情感连接也更为容易,毕竟亲子关系中,情感基础是家庭教育最为珍贵的纽带。

惩罚可以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它并没有教导孩子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会为了避免被罚而遵从父母的命令,遵守各类规则,但不会把这些规则内化于心。也就意味着很多时候,一旦父母不在身旁施加压力,道德和规范就没有约束的作用。


作为不当行为后果的反馈,惩罚后的理想状态是,孩子害怕自己利益受损而修正原来的行为;

但其中关键是,没有后续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做事的教育,他们无法确立行为规范的标准,也不可能内化为处世准则,以及应对各种复杂状况的能力。

孩子成长阶段必须具备必要的“管教”,避免方向出错,帮助修正人生的正确道路;同时“管教”并不是惩罚,它的核心是“教”,而“教”的基础是情感连接;避免情绪化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摆脱下意识的管教形式,需要父母多多练习与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6-12 比惩罚更好的方式是避免情绪化,为什么家长还要用惩罚来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