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锚呢?听个真实的故事。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也就是NASA,为了与太空中的航天器保持密切联系设了三个“深空网络”,分别在西班牙的马德里、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以及美国加州南部的莫哈维沙漠。
来到莫哈维沙漠,你会发现这里除了有NASA设立的基地,还有一些人也在从事航天工作。在我们印象中,航天飞机事业这是超级富豪才能涉足的行业。但那些人不是富豪,他们就是普通人。
普通人缺资本、没经验,他们何来勇气尝试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呢?答案是,他们在出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小的时候,他们目睹过美国宇航员登月,这给他们种下一个叫“航天梦”的心锚。从 80 年代开始,他们就住在沙漠里研发航天飞机,想把人送上太空。没钱养大团队,那就开小公司,几十人足矣。没钱做风洞实验,就用一台二手福特车在沙漠里跑,做测试。
近些年,马斯克、贝佐斯这些商业巨头也都涉足航天领域,你会发现他们同样出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登月同样也为他们栽下心锚,这才有后来的“火星移民计划”“蓝色起源项目”,以及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功。可见,一个人在童年时栽下的心锚,将会深刻影响他的一生。
或许你的孩子也有在宇宙里遨游、在科学界拓荒的梦想。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读科学家的传记,通过这些故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感受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时还能积累一些作文素材。读“科学家传记”还有更大的用处。加入《科学家传记》研修班,我们将用一个月的时间为你的孩子种下4个心锚。
《科学家传记》家庭共读研修班将从四套书讲起。
第一套书是《爱因斯坦传》。
科学界有“奇迹年”的说法,指完成重大发明或发现的年份。那些顶尖科学家的“奇迹年”,都出现在他们年轻的时候。1666年是牛顿奇迹年,他独自一人就奠定了微积分学、经典力学、光学和天体力学这四大学科的基础,这一年他24岁。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他一人发表了六篇论文,研究成果至少就配得上3-4个“诺贝尔奖”,这一年他26岁。另外,中国人熟悉的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年龄,分别是36岁和31岁。
有人会说,牛顿、爱因斯坦之所以在年轻时有那么大成就,是因为他们正好赶上现代科学的奠基时代,只要投石问路就能开宗立派。但著名网络科学家巴拉巴西考察了历史上所有科学家的发表记录,证实了一个结论“成才要趁早”,这是我们要为孩子种下的第一个心锚。
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中提到了这项统计。对每个科学家来说,一生最重大的发现,可能发生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科学家的创造力并不会随着年龄减弱。但大部分人取得重大突破,的确都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随着年龄增长,并不是创造力在下降,而是产量在下降。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个概率问题,产量越高,获得重大突破的概率越大。中年人的真正问题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不愿意干。年轻人有冲劲,中年人懈怠了,所以年轻人比中年人更容易做出重大突破。
你的孩子可能只有十岁,但不要觉得早,或许他的“奇迹年”就在十五年后,十五年并不遥远。
“成才要趁早”这是《科学家传记》为你的孩子种下的第一个心锚。
接下来是《居里夫人自传》。
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十万年后,人类早已移民太空,这时,一帮外星人来到地球,请问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注意到你曾经在这个星球存在过呢?
靠财富吗?今年全球富豪榜第一名是谁,我们可以说得出来,十年前首富是谁,或许你也可以说出来,但二十年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的首富,我们未必记得。
靠权力吗?中国古代最有权力的人是皇帝,但中国古代四百多位皇帝的名字,我们能脱口而出的,不超过10个。一旦跨出国门,这10位皇帝的名字,外国人未必知道。
这个时代,最牛的人是科学家。就拿居里夫人来说,她生活的时代,女性还很难和男性获得同等的权利与尊重,她成绩很好,但高中毕业后被波兰、俄国的大学先后拒之门外;丈夫去世后,她希望开启一段新的感情生活,当时的媒体却对她指指点点,甚至是谩骂指责。但今天,当我们提到居里夫人,我们会说她是第一位获得诺奖的女性科学家,第一位两次获得诺奖的科学家。科学家一旦登顶,将永不落幕。
我们相信科学,不是因为科学知识很厉害,而是因为科学家很厉害。科学最大的特点是“可证伪”,科学知识会反复迭代更新。但科学家不同,我们信任科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带有魔力,而是因为他们专注于一件事,这就是怀疑已有的科学知识,并推动它不断更新。科学家在不断追求真理,而江湖骗子会说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正如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那句话:相信那些正在追寻真理的人,怀疑那些宣称自己已经找到真理的人。
“这个时代,科学家最牛”,这是我们要种下的第二个心锚。在中国,你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当你问一个小朋友:“你将来相当什么呢?”,你获得答案往往是:“我想当科学家”。或许“科学家很牛”这个心锚原本就种在中国人的心里。在《科学家传记》研修班,我们将通过有趣的科学家故事、烧脑的思维实验,把这个锚栽得更深。
第三次直播课从《艾伦·图灵传》展开。
很多时候,孩子解决问题是一种“替代”行为。我多读两本名著,因为期末考好了可以获得游戏机的奖励,这是“替代”;我多学一门才艺,没准将来升学的时候可以加分,这也是“替代”。抱着“替代”的心态,读书、学才艺恐怕就变得麻木了。
图灵的故事告诉我们,回到兴趣本身,才是最有意义的。这是我们要种下第三个心锚,“解决真问题的乐趣”。
二战期间,图灵曾经破获了德国最先进的密码电报系统,帮助盟军提早两年赢得了二战,拯救了至少 1400 万条生命。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图灵是二战中最大的功臣”。但图灵有那么大成就,不是迫于任务的压力,只因为他对解码充满热爱。所以,尽管战争结束了,他还在继续着他的研究,并提出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设想,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再比如,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硬币的边缘有锯齿呢?其实,这源于牛顿解决真问题的兴趣。1696年,牛顿53岁,他已经功成名就,被聘请去英国铸币局当督办。这个工作本来很清闲,但牛顿这位科学家入职后一点没打算当兼职混日子,还用搞科研的心态搞铸币局的工作 。当时假币泛滥成灾,经过调查,牛顿发现流通中的金属货币有20%是假币。更可怕的是,当时的假币制造者甚至叫嚣,他们制造的假币,比真币还要真。牛顿仔细计算分析了假币的化学成分,发现绝大多数假币使用的银和铜,都是真的,而且是足量的。这些银和铜是哪儿来的呢?牛顿继续调查,原来假币制造者会找来真币,从真币外圈上剪下薄薄的一层,然后再把真币边缘磨圆。对此,牛顿想了个办法,在货币边缘刻上复杂的花纹,这样造假币的人就没法从上面蹭下金属了,这个办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研修班第四场直播课,我们会从《走近钱学森》这本书开始,讲中国科学家。
问你个问题,如何才能成才呢?靠勤奋吗?只有勤奋是靠不住的。我们要做的是广泛尝试,找到你的天分所在,这是我们要种下的最后一个心锚。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机会的一个群体,原因很简单,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所以成才率一定高。中国的著名科学家除了钱学森,还有很多,比如杨振宁。
卓克老师提到,杨振宁是二战后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卓克老师统计,除了杨振宁自己获得的诺贝尔奖外,先后还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另有,还有几十个诺贝尔奖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要知道,在杨振宁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世界物理学的“黄金年代”大潮已经退去,相对低矮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但杨振宁仍然站上了世界科学之巅。
机会就在你身边,广泛尝试,找到自己的“天分点”,中国人随时都可以成为世界顶级的人。或许,这个事情就会发生在你的孩子身上。
“成才要趁早”“成为科学家,做最有声望的人”“解决真问题的乐趣”“广泛尝试,找到天分所在”,这是我们将为你的孩子种下的四个心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