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高中,迈向“自由”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即将大四毕业了。经过四年时光的腐蚀,感觉是一样的。

四年前,刚刚告别高中生涯的兴奋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让人在六月份躁动不安。那时以为高考完一切都结束了,不必整日面对老师的训诲,不必接受老妈的絮叨,不必熬夜至凌晨的study(这是最大的误认),不必……。的确,大学里就是有这么多不必,但是并不是结束,而是一种真正的开始。这种开始源自大学里无拘无束的氛围,远离了父母,有了自己可支配的“财富”,和一群来自异乡的朋友打交道,这种所谓的自由,不再有掌舵者,稍一放纵,就迷失在浩瀚无边的海洋里。

初入大学,好奇驱使着我行走,在走进宿舍的那一刻,我明白接下来的四年,这,就是我的家。可以说,未进入大学之前,我是一张带有潦草字迹的白纸,经过四年的熏陶,已是一张涂鸦了。这并不是指什么都没学到,或是懂得的尽是些旁门左道。不怕大家笑话,第一次住宿舍的我,是不会套被子的。记得是那位甘肃室友,也是我以后最好的球友兼电脑管家,全程帮我把薄薄的被子套上被套的。其实,有些事你现在不会,并不代表你弱,你娇生惯养,关键是当时你所处的环境,而一旦环境改变,你也得顺其而变,总不能让别人帮你一直套被子吧。很喜欢这句话“社会会淘汰有学历的人,但不会淘汰有学习力的人”。那些简单实用的技能,比课本大串的公式有用的多。

大一,都说是一个缓冲期,大家还没能从走出高考考场的鸡冻里走出来,这或许是大多数人为自己在大一的娱乐、浪嗨所能找到的最佳借口,给予心理上最大的安慰。真正有规划的同学已经将四年的蓝图展开,准备杨帆启航了。我也是大众的一员,逃课去找异地的同学玩,肆无忌惮的打球直至累趴,作业的事总有模板……那时做事不想后果,很少有自己的判断,说动听点是随性而为,说粗鲁点就是不带脑子办事。

都说大学社团多,的确不假,娱乐文艺、琴棋书画、科技制作、志愿者等等,对一个一年级新生说,足够眼花缭乱,尤其是学长学姐们说的天花乱坠,更是让你无法判断。此时已经不是选和不选的问题,而是你要选多少个社团的问题了。之后,听同学说,有些社团就是捞钱的,经常聚会收费啊等等。也有真正意义的,我参加的学子爱心方舟是个公益性社团。自入团以来,共做两件“大事”,收集各宿舍的塑料瓶。我还清楚的记得,穿着志愿者服饰走进各大宿舍,向他们介绍之后,他们一脸的懵逼,就把堆了一年之久的打算卖给废品站的瓶瓶罐罐慷慨赠送。二是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学姐们亲自动手下饺子,大家陪爷爷奶奶唠嗑。尽管聊不出什么,但还是很暖心,不由地想起老家。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社团,轮滑社是兴趣社团,我很喜欢那种夜晚飞速穿梭在校园的潇洒,可始终没迈出第一步,就兴趣的培养,大学里无疑是失败的。

一年的任性,365个大好时光,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那条放飞自我的路。或者说,那是条必经之路,不走过去,你是无法有那种觉悟的。这样的任性,还体现在那句我对家人的惊世之语。因为经常出去浪,家人总是担心安全问题,有次便说到,“有那个钱还不如吃点好的,穿点好的”。这分明就是在说我乱花钱呀!气从额头上来,“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变,我出去玩的钱都是省下来的不行啊!”气冲冲的挂了电话。现在想想那时自己真是可笑,自己有什么资格说这样的话呢?梁静茹给的勇气?自打那之后,我出去玩便不再告诉家人,我倒是觉得这不是什么善意的谎言,因为我去哪压根就不必告诉他们,怎能算谎言呢?其实这样也挺好,一来他们不需担心,二来我也玩的自在。有些事隐瞒比坦白更合适。

回忆不是为了后悔,是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学会分析自己,懂得自己,更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告别高中,迈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