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心中的怕和爱》

一个人自从有了认知,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心中都曾有过怕和爱,有人一直深埋心底,有人找到了倾诉对象—知心姐姐水木丁,也就是本书作者。

作者水木丁,是清醒理性又有温情的女作家,出生七十年代,她自己介绍自己是:生活中人,文字中人,复杂到一言难尽,简单到不值一提。著有散文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我们心中的怕和爱》,长篇小说《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

《我们心中的怕和爱》这本就是由读者求助问题的来信和水木丁回答读者的回信组成。本书选取了42封读者来信,这42个读者大都是女性,年龄不等。但是,无论那个年龄段,大家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情感、成长、友情、家庭、职场等等方面的苦恼和困惑。

从水木丁的回信里可以看出,水木丁是极其冷静理性的女作家,没有因为读者信里的烦恼而怒其不争,她不批判,她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上,清醒地观察她们的生活。她以自己的观察,来告诉读者,你为什么会经历这些?你是否能改变现状?你可以如何去改变?

例如,在关于爱情里比较的问题,水木丁是这样回答的:在前任的现任面前不必心怀嫉妒,因为如果一个人打心眼里被另外一个人深深地吸引,那肯定不仅仅是漂亮,而是要两个人合适才行,对方选择别人而非你,一定不会是单纯的被外貌吸引,而是觉得找到了比你更合适的人,或许你貌美如花或许你性格温柔可那个男人只觉得相貌平凡性格粗暴的女性最适合自己呢?因此,这是没有办法作比较和让自己嫉妒的。

其次,人之所以会嫉妒,是存了比较之心,是因为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标准,我不幸福是因为我不达标,可是生活有这么简单吗?我们所看到的他人的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很多时候都是表象,而我们为了一些表象去羡慕嫉妒恨那是最没必要的。

同时,相由心生,我极其信奉这一点,一个人如果内心充满嫉妒、抱怨、恨,那么这些情绪也会随着岁月一刀刀刻在自己的脸上,让一个女人变得丑陋。

如果有了这种比较之心怎么办?去照镜子,告诉镜中的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女人,值得你为她喝下嫉妒的毒药把自己变丑,特别是那些不相干的陌生人,你不必付出哪怕是一条皱纹的代价。

这个妙招很凑效,爱美之心人兼有之,假如是让我变丑的事和心情,我会立马清除。

水木丁在序言里说自己像是麦田的守望者那样,看到别人有面临悬崖的危险就挡一把,她说她其实是麦田里的西西弗,接受这个命运安排的这个任务,不求因为一封信就改变一个人,但至少可以拂去一些灰尘,给烦乱的人生带进一丝明亮。

作者常拿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身边熟知的例子,来与读者共情。面对读者纷繁琐碎的烦恼,给予耐心倾听和实在的指导。

书中说: 生活不是一场与他人的竞赛,如果你需要战胜谁的话,那个人也应该是你自己。

作者循循善诱地劝导来信者,不要去贴标签,不去想我是什么,你是什么,才能看到生活最本质的样子。

还有所谓忠于自己的感受,有时候不仅是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勇敢去追求,还包括你不想要什么的时候就拒绝。

我本人在生活中就常犯不会拒绝别人,有时委屈求全,久久地沉浸在自责悔恨之中。

有时绑架和欺骗我们感情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确,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真正的自省,需要的是理性,不是情绪。

作者关于幸福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感知能力,有这个能力的人,会觉得一花一草都可以让人幸福。

是的,我每天的跑步路线是相同的,前几天由于工作压力大,心情郁闷,就没顾及路边的风景,这几天心情好了,路边的小草也绿的可爱,桃花梨花争奇斗艳,路边的柳枝更是婀娜多姿,生活是如此幸福美好,由此,深深体会到,幸福就是一种感知力,一个人拥有的幸福有多少,不是外物拥有多少,而是自己的内心到底能感受多少。

作者关于爱情告诉我们:


在修炼爱情之前,我们要修炼自己。在爱情里,比起爱对方爱自己是一个更重要的课题。

爱自己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成长过程,寻找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最后才能够爱自己。很多人为了能够爱自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值得自己去爱的人,有些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值得别人去爱的人。

爱是人生的必修课,不仅要修炼爱自己的能力也要修炼爱对方的能力。

作者一直在告诉我们:没有爱情的生活也是重要的生活。在爱情中,你不只是某个人的爱人,你还是你自己。不能因为爱一个人,而失去自己的底线;也不能因为爱过一个不对的人,而否定自己的全部。有没有爱人,我们都有未来。

关于婚姻作者告诉我们:婚姻是一种在感情基础上签订了的签约,有爱,有性。

从感情上讲,婚姻是交情;从理论上讲,婚姻是契约精神。

既然你有了家庭,那就要花心思在这个人家庭。婚姻不是两个人结了婚住在一起就可以,要我们一起去经营。作为一个有婚姻家庭的人,婚姻要自律,就要约束自己,分配好精力和心思,而不是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

在讲到“是没有什么主义大于生活”主题时作者说:敬畏生活比讲大道理更重要,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主义是大于生活的,能否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才是衡量一个道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总之,生活中遇到的林林总总琐碎小事、困惑烦恼,作者有问必答,正如她自己说:“有些事,如果没有人来做,就由我来做好了。”

读完此书我收获不少:明白了很多事理,遇事不再纠结,学会拒绝,学会通透豁达处事待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我们心中的怕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