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揭秘?构建思维架构,诠释完美人生

嗨,大家好!一字一悟,感恩一路由你陪伴;读书开启知识大门,点亮智慧之光,提升自我,解放自我,诠释完美人生;欢迎点评、关注:号“ 一字一悟 ”!



    思考是我们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大脑行为,笛卡尔 说:“我思故我在。”孔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柏拉图说:“人类应该知己所思。”思考如 此重要,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思考。


        小编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有时遇到突发状况,脑袋就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办;例如公司在开会,从头到尾闷 声不吭,提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不善于表达想法,要么说不出来,要么说出 来也让人听不懂。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经历,事后常常怪自己“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不周全,“祸从口出”的情况。

      这些情况都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导致的。因为无法系统地建立、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经常 陷入“没有想法,不会思考”的困境。那么思考能力是天生的吗?我们来解读一下《哈佛的 6 堂独立思考课》。

      哈佛大学提倡的“自我意见建立法”和“批判性思考”为基础,融入作者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从“意见的建立”,到“让思考更有深度的技巧”,再到“如何与他人交换意见”等方面,按部就班地训练读者提升思考能力,可以帮助大家随时拥有与众不同的自我见解。

        小编感受比较深的两点是:首先,独立思考应该建立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想法下判断,还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他人的意见来做决定;第二,独立思考不是独自思考,我们要积极倾听不同的观点,尊重反对的意见,并在与他人的讨论中优化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让思考更加全面、有效。

      一、建立自己的想法:

      这种自我意见建立法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确认自己对“一件事”理解的程度。这样做是为了检测你对一件事的理解到底有多深,并通过确认“已理解的部分”来发现自己还不太理解的部分。

        第二步是弄懂那些“不理解的部分”。当你弄明白自己对“一件事”哪里不理解之后,可以通过查找数据解决那些“不能理解的部分”,这是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

        第三步是持有自己的意见。把理解的和不理解的内容都梳理清楚后,你就能有自己的意见了。这里的重点是:不要在没有深入理解“一件事”的情况下,就直接跳到“持有意见”的阶段。也就是说,在没有弄清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前,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那么建立自己想法前,我们要有“批判性思考”,它是指仔细思考信息、意见和想法的对错,从中摸索出更好的“答案”。听起来有点难理解,其实就是“不流于他人的想法,自己认真思索独立意见的思考方法”。

        一听到“批判性”,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误解,以为批判性思考就是批评对方的想法,然后贯彻自己的想法。这里的“批判”,并非批评责难,而是“谨慎判断事物是非”的意思。我们不仅要对他人的想法进行批判性思考,也要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能让我们更全面、并且具有一定高度地看待问题。

        批判性思考重视根据,持有意见和想法的大前提是必须要有根据,意见或想法若没有“好的”根据支撑,就完全没有说服力。怎样让自己的思考具有根据性呢?无疑得需要训练,大家可以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

      (1)先向自己提问,思考根据是什么?

        在做日常选择时,多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选择”?比如,今天中午你想订外卖,不想出去吃饭,你就可以想想这样选择的根据是什么?可能是你身体不舒服,所以不想出去吃饭。

      (2)再一边做比较,一边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它?

        做选择时,一边比较一边问自己“为什么选 A 而不选 B”?然后思考根据。比如,中午吃饭,为什么选绿豆粥,而不是选腊肉煲仔饭呢?思考之后,你的根据可能是近胃不舒服,想吃点清淡的。

    (3)然后就是在商务场合思考根据。

        在工作上做选择时,先问自己“为什么选 A”?之后再思考“为什么选 A 而不是选 B”?这样的练习步骤不同,在商务场合,要尽可能地思考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可以假设这是要用来说服老板的根据,从而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

        二、5W1H方法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别人问我们“懂了吗”,即便还有疑问,也还是会点头说自己懂了。这种自以为懂或不懂装懂的行为很不利于我们思考。自以为懂并不能产生好意见,不懂装懂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就算“装出很了解的样子”,但只要深入谈下去就会露出破绽,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自以为懂或不懂装懂。怎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一件事,而不是不懂装懂呢?

        小编提供了深入理解的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所获得的信息。

        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把信息在脑海中梳理一遍,梳理到五岁小孩都能听懂的程度。你可以假想,和一个五岁小孩讲解你所理解的信息,将要求你事无巨细,抽丝剥茧地解释给他听。小孩会不断发问,你会不断回答,当你被某个问题问住时,就证明你还没有全面理解这件事。

      还有一种快速检查自己是否理解的方法,即 5W1H 方法。5W1H 是六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是 Who、What、When、Where、Why、How,也就是谁、做了什么、什么时间、在哪里、为什么和怎么做。大家可以这样记: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如果你能把这些信息都弄清楚,就证明你基本上已经理解了这件事。在各种场合中运用 5W1H 方法时,不妨再加入 to Whom——向谁、How much——多少钱等信息,你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来改变提问内容。

        第二个步骤是:切实举出不理解的部分是什么。

        经过第一个步骤,你已经检验了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信息。也许你理解了,也可能没有理解,这时就可以进行第二个步骤了,也就是,切实举出自己哪里不理解,细细地研究这些不理解的信息,然后进入第三个步骤。

        第三个步骤是:深入理解之前,要区分“事实”和“意见”。

      这一步是要甄别,在你获取的信息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意见。在我们理解的过程中,事实和意见很容易被混淆,其实有些意见只是障眼法,而且会阻碍我们独立思考。那事实和意见的区别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事实要比意见更靠谱,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理解:

      “地球是圆的”是一个事实;“地球比任何星球都美”则是一个意见。“事实”是有确实根据的内容,而“意见”则是我们思考后,每个人得到的不同想法。一般的意见都是大家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这就很容易有失偏颇,如果“意见”被当成了“事实”来看待,可能会产生难以收拾的局面。生活中,我们也有必要警惕专家的发言,因为专家是个讲话具有说服力的群体,我们很容易把他们发表的意见误以为是事实。

      第四个步骤是:养成实际提问的习惯。

      一旦发现自己对信息有不理解的地方,应该及时提问。提问是一种非常有益却常不被人重视的行为。在这里,介绍了提出好问题的 12 项原则,用好这些原则,我们就可以像新闻记者那样缜密地发出提问。

      1)问问题时要问“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怎么做”。

      2)记得问“为了什么目的?”“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3)要对信息进行提问。

    4)探究信息的必要性。

    5)探究数据是否正确、妥当。

    6)对模糊、有歧义的用词进行提问。

    7)引用相似但不同的例子。

    8)确认事物的两面。

    9)询问契机、起因。

    10)探究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其他的时间。

    11)询问长期性发展。

    12)以采访者的姿态追问背景。

    这 12 项提问原则全面地展现了“你提问时该提哪些问题”。你可以仔细研究一下,记在脑海里,这会对你未来发出提问很有帮助。另外提问时要注意,“尖锐的问题”才是接近事物本质的快捷方式。

      “好问题”大多具有尖锐性。提尖锐性的问题更有讲究:提问之前,请先肯定对方的意见,当你先赞同再提问时,对方会更愿意听你说话,对于比较尖锐的问题,也更容易接受一些;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抱着“提出好问题,不是为了反驳对方,而是想更清楚地理解对方的意见”的想法;用抱有好奇心的方式表达,可以减少问题中的“尖锐感”。

        思考时务必记得一点,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有一句戏谑之言:“屁股决定脑袋”,意思就是,你身处的位置会决定你的想法。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就很容易产生思考上的偏颇。


      三、采纳他人意见四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站在“不可忽视者”的角度来思考。

      “不可忽视者”就是和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利益关系的人。比如一栋小区楼下,餐馆生意火爆,却给楼上的居民带来了很多麻烦。小区居民觉得餐馆太吵了,扰民,并且把小区环境都污染了。但小区居民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得站在餐馆的角度看,餐馆的老板、员工、客人都是这个问题中的“不可忽视者”。

        第二个技巧是:从两种特殊的“外部人员”身上获得崭新的观点。

      第一种是讽刺漫画家,他们以通过漫画讽刺时事为工作,为了能有效且适合地讽刺一件事,他必须对“这件事”有全面的理解。第二种是人类学家。人类学家一般会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因而能看清当事者经常忽略的“点”。思考问题时套用这两种外部人员的特殊身份,想想他们会怎么想,也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全新观点。

        第三个技巧是:使用一人辩证法。

        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种对话法。一人辩证法是指“彻底反对自己的观点”,用完全相反的观点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互驳。这个过程是这样的:你脑海中现在有一个“A”观点,你要想出一个与 A 观点相反的“非 A”观点,来与“A”观点对抗,后你就会产生一个更加全面的新创意。也就是说,我们想一件事,不但要从正面考虑,还要反过来想一想,这样才能想得更全面。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反对自己原有的观点很难,但我们必须这样做。“敢于反对自己的观点”是客观深入自己的观点时,必不可少的做法。

        第四个技巧是:通过“反驳清单”重新审视意见。

        当你产生一个想法后,可以将与之相对的反对想法写在纸上,制成反驳清单。再将反驳清单的内容,按照是否有合理根据来区分。没有合理根据的反驳内容,可以划掉;有合理根据的反驳内容留下,并通过这些反驳内容来完善自己的想法,继而深化“自我意见”。老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成大事者不但会关注当下,还会着眼于未来。长远地看问题是智慧的表现,也是成功的必备要素。思考也不例外,我们必须得有预想未来的能力。

      前面我们一直在说,思考时要重视根据,重视根据就是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委,属于“回溯过去”的思考。如果想要考虑周全,只是“回溯过去”还不够,还得“着眼于未来”,也就是切实地预测未来,着眼于“仅凭借根据无法看到的事物”,这能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四、预测未来的四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长远的目光。

      第一,要预测,“方案”如果成为现实,真的发生了什么情况?

      第二,设想“方案”进展顺利或进展得不顺利,又将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第三,思考完顺利和不顺利的两种情形之后,要考虑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四,根据上一步的预测,在面对好的结果或不好的结果时,都要提前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避免事情真的发生了我们会措手不及。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直接影响事情的终结果。

        假如有一家公司想要提高产品销量,光想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还不够,还应该认真想想,方案被实施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是成功的可能性高?还是失败的可能性高?同时要想,实施方案的过程发展得顺利会怎样?不顺利又会怎样?

       阅读完您是否有和小编一样,收获大大呢?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是不是有了方法、思路呢?突遇麻烦事,是否不在心乱如麻呢?



       探索知识海洋,开启智慧之门!你我同行,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一字一悟”,您的点赞、分享和转发,是小编继续努力创作路上的动力!如果您有好的观点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点评!

你可能感兴趣的:(《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揭秘?构建思维架构,诠释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