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鲜的印刷术

朝鲜人的活字印刷应该是在李朝时达到高峰。 李朝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开始于1392年,终结于1910年。

朝鲜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当推李朝的世宗李裪。在文化史上世宗做出了一系列的大事情。

我们先说铸字,铸字在李裪时代达到了高峰,他在任的时候先后铸造过4次铜活字。朝鲜人制作的40多次金属活字中,最精美的是李裪时代的甲寅字。

甲寅字也被称做卫夫人字,因为这字体是效仿中国晋朝的书法家卫夫人的字,卫夫人做过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李裪的时代在全世界第一次铸造了铅活字,那是1436年,要比古登堡的铅活字还要早12年。

在文化史上,世宗李裪做出的最大事情应该是在1443年创造了谚文,这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朝鲜拼音文字。

据说一个朝鲜文盲只需要一两周的时间就可以掌握谚文。

他还在谚文创造出来4年后印制了第一部谚文的活字版书,也就是世界上用活字版印制的第一部拼音文字图书,这也要比古登堡的伟大制作早两三年。

使用铸字的原由

李裪的活字印刷这么好,又发明出了拼音文字。但让中国读者费解的是,在李裪之后朝鲜社会中流行的印刷文本仍然是汉字图书,而不是谚文。并且他们使用的印刷方式是铸字印刷,也就是活字版印刷。

于是我们就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印汉字的书为什么不用雕版?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那时也有活字,每个活字的制作是雕刻而成的,但朝鲜人为什么选择了铸造而不是雕刻?

两个问题我们放在一起来回答。 印汉字书不用雕版而用活字,是因为朝鲜的图书制作印量太小。一次印刷就是二三百本,并且预计以后很难有重印的机会。

这个情况和中国社会太不一样,我们雕版印刷大多印制的是科举用书,预期都会印制十次甚至几十次。如果只印一次,那当然没有雕版的必要了。

朝鲜古代社会识字的人太少,没有图书市场,所以雕版不合算。甚至这么说都不算太准确,合算不合算,那是两种手段的选择。你甚至没有选择,因为在当时的朝鲜社会里,是缺乏刻工群体的。

我们知道,中国的刻工群体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官府与市场共同托举出了一个刻工群体。

中国有如此庞大的考生群体,他们用书的需求量是极大的,光是他们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托举起刻工这个群体。

朝鲜的情况是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中没有一个图书市场。刻工群体就需要官府单独地养活他们。

官府的活有个性质,来得快,走得也快。一批活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刻工队伍散伙的时候,没饭吃了只好转业。

等到官府要干下一批活的时候,刻工就找不到了。因为社会上不存在着这么一个刻工群体,乃至官府最后要选择活字印刷的时候,刻工还是不好找。

那怎么办?就只好毅然决然地选择铸字。

其实按朝鲜当时铸字的工艺,那也是相当不容易。先要用木头刻好字,不用刻很多,一个字刻几枚就行了。然后把木头字插到一种叫海浦软泥的泥土中做出字范,并在字范上铸造铜活字。

在我们的想象中,海浦泥是比较软的。大概铸一个字,范就会有破损,也就是要一字一范。即使要做的活字数量不大,假设5万字也得要做5万枚字范,这谈何容易。

但是容易不容易也只能这么干,因为没有刻工群体雕刻活字。况且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后,是一劳永逸的。因为铜活字铸出来后,如果需要再印刷只需要找排字工,不再依赖刻工了。

所以,朝鲜人做出了这个选择,用铸字来印汉字书,而不是雕版印刷。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朝鲜的印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