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度人旧解

之前有一篇写到“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仅仅读完了“人物篇”就急急忙忙在桌边写下这段文字,或许对作者是有些不尊重的。”这两天,《历史的温度》既然读完了,又回过头去看上一篇的内容,来看看如此匆匆忙忙写下的东西,是否与书不符。看了之后,很想套用查理常说的一句话,“发现没有要修改的地方”。结论竟于此,有一点还是想补充一下,就是这书越读越让人觉得切不可“以己度人”。

当然,现在我们所说的“以己度人”怕早已不是其原意所指了。

在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三中有这么一句,“然则圣人何以不可欺也?曰: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这边是“以己度人”这个词的出处。按照对这句的理解,以己度人者,是要从自己的角度为别人考虑,从心灵角度考虑心情,从感情角度考虑感情,从同样的类别角度考虑同样的类别。换句话说,古语的以己度人应该意指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现在,按照网络上各种版本的解释,则变成了“ 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

两种“以己度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很难的,用自己的心思去猜度别人却几乎是人的本能了。

我听过一个故事, 美国知名主持人理查德•林克莱特,有一次问到一位未来想做飞机驾驶员的小朋友。“如果有一天,你开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燃料突然用完了,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林克莱特接着问。“我会告诉所有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再背上降落伞跳出去。”小朋友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在场的观众都笑得东倒西歪的,这孩子突然哭起来。于是,林克莱特继续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朋友真挚地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当全场观众都哄堂大笑时,这就是典型的“投射效应”,或者叫“大人”的逻辑。因为在大人的世界里,机长是不可以放下乘客自己逃生的,或者至少是不道德的。可是大人们却并不理解小朋友的逻辑里,这不是逃生,而是为了回来进行的努力。

欧美也有句谚语,叫“ 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在这个故事里,大人不把自己放到小朋友的世界里,当然是无法理解小朋友的。

历史上,有很多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唾弃的人物,他们的举动在我们看来是令人义愤填膺、不可理解的。但是,这种不可理解,是不是正是因为是“我们”在看,而不是我们从“他们”的角度去看而造成的呢?

《历史的温度》作者张玮在他《1931年,皇帝陛下离婚了》一文后的“馒头说”中提到,有8个词据说最能体现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宽容,当中有一个词叫做“为了你好”。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大人”的口头禅就是“为了你好”。不玩手机固然是“为了你好”,大夏天的捂着被子坐月子也是“为了你好”;多读书看报当然是“为了你好”,孩子吃不下饭逼着吃还是“为了你好”。问题是,子非鱼,又安知鱼之乐与不乐。

再比如最近的新冠疫情。记得看到武汉封城的消息时正好身在越南,夫人说了句“幸好封城了,真应该早点封”。我对她说,那是因为我们身在他乡,如果我们就在武汉,还会这么想、这么说吗?以己度人,原来就在身边。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己度人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