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来到医学院的原因都不一样。也许是为了救死扶伤实现人生价值,也许是和家人遇到的病魔赌气,也许是为了国家的医疗水平更好的发展,也许只是欣赏那一句“医者仁心”。
大一时老师就曾问过我们学医的理由,大家发言踊跃。就连从其他专业调剂来的同学,也因觉得医生是个还算不错的职业而接受这一安排。可上述理由中,却没有一个是我的理由。
我从未好好去体会过“医者仁心”,家人中没有医务工作者,也没有亲人被病魔不停折磨。当时的我,甚至还没有理解到高考志愿的选择会如何影响我的人生。
而由于我自小体弱多病,加之当时当地民风淳朴的人们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尊重与敬畏,抱着我学成后能“医者自医”、在未来照顾好自己的心态,家人给我填报了医学院。而作为一名科幻爱好者,及“果壳”和“科学松鼠会”的狂热粉丝,考虑到人体的奇妙和因其未知而带来的丰富吸引力,我同意了这一选择。
而对于有着旺盛好奇心的我来说,在初入大学时,几乎一切未知事物,都对我有点非凡的吸引力。
于是,在刚走出小山村的我眼里,大学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奇妙与新颖。
我参与各种活动,但未曾想过参与的意义,只因好奇,想要去体验未知的事物及探索一切生活的可能性。
在百团大战中,误打误撞,我来到了校学生会的新闻部,体验了记者的生活。作为当时部里唯一一个在医学院的小部委,我光荣负责起了这一整片区域。
校园记者的工作,无非就是做采访和跑现场了。字字斟酌地通过短信或电话约见大佬们进行采访,查阅相关人、事、物的资料并撰写采访问题及提纲,在采访中兼任着记录员与摄影师,之后再反复听着录音写稿及修图。最后在上交副部→退回修改→再次上交直到发表的循环中度过。那段时间,为了赶上交稿日期,熬夜改稿是常事。
但记者这一身份,也能带来不少的便利。你可以接触到各色优秀的人,并了解你从未听说的事物。采访“十佳教师”的契机,让我认识了一名好老师,并了解到了科研;约见医村“金秋服饰大赛”负责人之后,我入了服装设计的坑,并在后来担任了两届金秋的设计师。出于记者对于新闻的灵敏度,也经常能优先得到大型活动的消息,甚至拿到内部发放给记者的视听角度俱佳的内场票(不过开心地参加活动之后还是要回去苦逼地熬夜写稿就是了。(笑。
后来部门合并,我没有去竞选副部,而是开始尝试别的事情。
同年,考虑到自己“多病多灾”的身体素质,我在毫无运动基础的情况下,加入了院女子篮球队,试图以此锻炼身体。但两年间,由于对篮球的热情始终不够高涨,及太过经常的受伤,我退出了这支拿过“腾飞杯”四连冠的传奇队伍。
之后,我凭着写新闻稿的文字经验及绘画天赋,借着采访得来的资料及运动得来的体魄,以写手或画师的身份运盈过两个原创公众号;为金秋艺术节设计过四套服饰;做了一年的大创科研;并以宣传组设计师的身份入了“互联网+”的暑期实践队伍,见识上海大小企业开创与运盈中艰辛及美好;又因人脉关系中的机缘巧合,走入了“医学插画”领域。
再后来,由于中学时代受到LAC志愿者帮助的影响与回报的心理,我入了志愿者团队。
为“善行100”在街上举着海报不要脸地拉募捐,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课。路人里,有见了我们就似见了瘟疫般远远躲开绕道走的,有当面吐着唾沫骂我们是骗子的,有面露难色但还是出手支援的,有把小孩交给我们,转身就去银行取现的,还有开着出租路过,直接靠边停车跑过马路来给钱的。
第一次志愿行动的成功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使得之后的活动一发不可收拾。
在“种太阳”的暑期支教活动中担任美术老师,并结识了一群同样阳光可爱的大孩子和小孩子们;在WHMSA的“泰迪熊医院”幼儿园之旅中创办了给泰迪熊的住院部,尽力克服小宝宝们对医院及医生的恐惧心理;加入二临青协的志愿者团队,对医院里需要帮助的患者或家属,尽力提供一对一的力所能及的帮助。
就这样,凭着满腔的热血及旺盛的好奇心,我度过了非常愉快有趣的四年时光。
可是这么多杂乱无绪的活动,对我的医学专业又有什么帮助呢?
真要说起来,这些活动与医学的关系都并不大。而满心欢喜投入其中的我,大概是出于对“先立人而后立业”的坚守吧(笑。其实这一句是我胡编的)。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些毫不相关的活动们到底能给我的专业技能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或许真的是毫无用处。但那又怎么样呢?职业只是我漫长人生之旅中的一小部分,而途中获得的那些意料之外的收获,或许能在未来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也未可知(比如这一次,给了我可以投稿的故事)。毕竟,我始终相信,那些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都会一点一滴地结合起来,最后形成你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
后记:
其实后来,回忆分析起以上自己大学期间的活动轨迹,我意识到自己大概只是在试图了解生命能达到的宽度。尝试一切未知的事物,做采访、做公益,包括一向热爱的阅读、旅行及摄影,都是因为我在下意识中,不停地探索着一切关于生活的可能性。
我无法告诉你这样的生活是对是错,也并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有利或有害,我只知道,我的人生还在不断地前行中。在一切的一切尘埃落定、盖棺定论前,我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完整的。更何况,也可能如梵高、曹雪芹,或是核裂变反应的发现及青霉素的使用一样,即使盖棺之后,也能翻转定论也未可知。
所以,不妨趁着年轻,趁着充满活力,去做一切你想做的事情,不在乎得失。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说:“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像道格拉斯·亚当斯说的一样:“Don't panic.”
生命、宇宙与万事万物的终极解答,不过是42。
最后:
其实以上是我准备在某校友基金会公众号上发的征稿内容,先发在试试水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