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半夜里的月饼扑鼻香

月圆之夜,紫禁之巅

文~林柯榕树下~原创


怀念半夜里的月饼扑鼻香


一天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在等红绿灯时,孩子突然问,“爸爸,为什么街上都是卖月饼的?是要过中秋节了吗?”“对啊!马上就要过中秋节了,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孩子的幼儿园在每年的中秋节前都会有个分享月饼的环节,似乎这样的氛围已经渲染了中秋的气氛,也让孩子们对中秋佳节有所了解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一边欣赏玉盘般皎洁的明月,一边吃月饼、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说这月饼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而对于我来说,在八月十五吃月饼仪式感似乎更为强烈一点。

儿时,家里条件不好,每逢中秋佳节,能够爽口的饱餐几顿月饼餐,几乎感觉已经是人间极品了。

在农村,似乎只要进入八月,就能闻到久久地月饼清香。

因为中秋正是家里农忙时期,父亲母亲忙于学校的事宜,还要帮忙收秋,所以每年的中秋节烤月饼这个事情总会推到很晚,快要接近中秋十五的日子里。所以,我们兄弟俩是没少吃了别人家的月饼,最后才尝到自己月饼的香甜。

家里烤月饼这个事情大多是父亲操办的,因为白天没时间,烤月饼多数是在夜里。父亲舍不得母亲熬夜,更不放心母亲一个人黑天半夜在外。

计划要烤月饼之前,母亲会把材料都准备好:多少斤白面,搁多少红糖,打多少颗鸡蛋,放多少豆油,都是母亲事先计划好的。父亲只管带着材料奔向烤月饼的地儿排队等候就可以了。

每次到了父亲去烤月饼的时候,我们兄弟俩总会扬言要等父亲回来好好吃月饼,却总是在等待中不知不觉睡着了。

不知是惦记吃月饼还是本身半夜尿憋的醒来了,闻到那似曾相识的月饼味道,再也不能按捺住自己,起身随手掰了一半儿便开始吃了起来。往往这时,哥哥也会醒来,拿着另一半吃起来。

我们兄弟俩这么大的动静,当然也影响了母亲。母亲便会起身给我们热一下,生怕吃坏了肚子。可是,怎么可能?肚子里啥油水都没有啊!哈哈哈O(∩_∩)O哈哈~

往往就是这种情况下,家里的灯点亮了,父亲也会自然醒来,一家人坐在一起唠嗑,我们兄弟俩则会美滋滋地享受着美味月饼,也谈烤月饼的趣事,也谈这一年中的点点滴滴……

在过去,月饼只是单纯的混糖月饼,不像现在种类多,口味丰富。但是只要想起曾经半夜里飘逸的月饼香,都会感觉咽一下口水,馋到不行。

而现在的日子过的富裕了,那一口月饼的味道却不再是从前的味道了……

今年的中秋我依然没有在家,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是说我有多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的只是对于工作的那份职责所在,不得不为之。

晚饭过后,想象大家集聚在庭院或阳台上,热热闹闹的享受天伦,欣赏着皎洁的明月,随后背诵带月的诗歌,一派人间圣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绝唱。

而我,只能遥望圆月,思念佳人。

咬一口月饼,已然热泪盈眶,将那份怀念铭记于心,就已经很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怀念半夜里的月饼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