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偶然看到在朋友圈里疯传的一段文字“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在这个心灵鸡汤泛滥的时代,这段文字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关注,但是“杨绛先生百岁感言”七个字却激起了我对这段文字主人的好奇,虽然后来这段文字又被辟谣说并非是杨先生本人所写。

我带着好奇找来了记录杨先生一家三口的《我们仨》。《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全书分三个部分介绍了杨绛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相爱相守的一生。第一部《我们俩都老了》以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为开始,引出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聚散离合。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看完全书之后才明白,这个梦其实就是她们一家三口最后在一起的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丈夫、女儿相继离开后,作者这样写道“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于是又开始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与钱钟书初出国门在外求学的生活,诸多生活上的不适应,就这样随着“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而化解,并且“我们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钟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抗战暴发后“我们为国家,都十分焦虑”不愿呆在国外避难,选择回国。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文革中遭遇种种迫害,我们仨却是从未放弃过读书,做学问,“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 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杨绛写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杨先生宛若置身事外,静静地讲述着别人的故事一般,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淡淡的一句话,却让人读出了作者无尽的悲伤,对家人深切的思念。

感动于杨绛夫妇动荡时的互相扶持,老年时的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没有华丽的词藻,平静、淡泊的叙事方式,思念却弥漫着每一处角落。也许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才造就了杨绛温婉、坚韧的性格,相扶相持的记忆温暖并伴她度过余生,我们仨不愿分离,我们仨不曾分离,我们仨永不分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