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何脱胎换骨的?

1

人是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

对曾国藩而言,可以说,他30岁之前被称为庸人一个,当然这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

那当时的曾国藩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他的老家在湖南湘乡县大界白杨坪,刚好处于离县城有130里的群山僻壤中,交通极其不便,消息彻底断裂,犹如一座世外桃源,无人问津,尤其是晚清的时候。

而在之前落后的时代,人想要摆脱贫穷,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供儿女读书。而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在中年之后,全部期望就是孙子可以靠读书闯出一番天地。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只能砸锅卖铁,供儿子曾麟书读书。但是儿子曾麟书资历尚浅,考了17次秀才都没中。

于是,曾玉屏只能寄希望于曾国藩,但令曾玉屏意外的是孙子曾国藩好像也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两个人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曾国藩接连考了7次,也是没中。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曾家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难道命中注定曾家就这样完蛋了吗?

哎,突然出现了转机,23岁那一年,曾国藩高中秀才,第2年又高中举人,5年之后,28岁的曾国藩又中了进士。

这一转机似乎让曾家如虎添翼,迅速成为名家。尽管取得了荣耀,但当时的曾国藩整个眼里只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而这一切成就都是来源于曾国藩,从小就生长在艰苦的成长环境中,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八股文上,让他在人生的20岁到30岁这段人生黄金十年,从平庸走向了卓越。

因此,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

还有在他的身上你可以发现,人生不在于你做多少事情,因为事情永远做不完,而在于你是否将全部精力放到改变你人生的那几件重要的事情上,因为改变你人生的也就那几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2

在1840年,曾国藩正式开启了职场生涯。

对于,刚刚进入社会,踏入职场的小青年来说,曾国藩也和其他普通人一样,漏洞百出。

第一:心浮气躁,老是坐不住。

曾国藩天性爱交往,喜欢热闹,偶尔有几分幽默风趣,在京都,他平时大把时光都是花在社交上。

那时他也给自己制定学习启程表,比如每天早起,写大字一百字,复习经书,阅读史籍,还要写诗作文,但是不太怎么去行动,而且读书时间也很少,偶尔有时捧本书读,但是怎么也读不下去。

第二:为人傲慢,修养欠佳。

曾国藩资质平庸,但在乡下朋友圈里确实出奇的出类拔萃,还是年少有为。

但是他的老祖父离别时送给他一句赠言是: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从老祖父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指出了曾国藩的缺点,傲慢,希望他日后改正,进而成才。

但是老祖父的话不足以扫除曾国藩身上的缺点呀,他的最要好的朋友也曾当着他面直言说出他的缺点,希望他可以戒“慢”,步步须留心。

另一方面,他的修养欠佳,刚到京都前几年,爱跟人干架,这也暴露了他性格冲动的一面。

的确,普通人在社交中都很容易犯的是喜欢拍马屁,俗称马屁精。比如在社交场合常常顺人情说好话,习惯给别人戴高帽子。

这根本没有必要,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很虚伪。而这个缺点在曾国藩身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曾国藩也经常在日记中来反思自己这个缺点,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缺点不足为奇,人人可能多少都有,但是对于圣人的徒弟曾国藩来说,那问题可就大了。

当时,儒家认为,修身的根本在于一个“诚”字,对自己真诚,对别人真诚,一是一,二是二,一丝不苟,才能让自己纯粹的坚定。

一旦出现虚伪,词不搭语时,人也会变得庸俗。

第三:好色。

除了以上两个缺点,曾国藩他认为自己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好色。

有人说,男人都是好色之徒,的确,沉迷于美色是男性的本性。

男人喜欢长得美的,女人喜欢长的帅的。普通人见到美女自然多看一会,这是人之常情,觉得很正常呢。

但是曾国藩常常用圣人要求自己,这样一来,就不正常了,他也在日记中记录自己曾多次看美女,而狠狠批评自己的经历。

不但多看别人妻妾他不能接受,而且对于自己的妻子恩爱,他也非常克制。

在古代,有多少帝王将相都是被沉迷美色给毁掉的,不在少数,因此,中国人认为,沉迷美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因为,真正优秀的人,早就把色欲戒了。

3

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

而曾国藩留给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换句话说是,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见识,心胸,气质可以增长几十倍。

笨拙的人,通过自我磨砺,可以看的透彻,立得住,说的出,做的到,浮躁的人可以变得从容淡定,偏执狂可以做到心胸开阔,非常矜持。

道光20年,曾国藩进入职场,不仅是他的起步,更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圈子决定命运,你所处的圈子就是你的命。

当时的京都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集聚当时最顶尖的人才,而当时的翰林院是一个高等学府,集聚天下英才,这让曾国藩见到很多牛人。

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精神气质与之前的朋友迥然不同,他们都是理学的信仰者,有着极高的道德热情,对自己也是严厉要求,对他人严肃真诚,面对诱惑,他们内心坚定。

当曾国藩遇见这些人后,他时常反思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因此也立志要自我革新。于是,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

4

那曾国藩为什么要学做圣人呢?

因为,儒学要实现的最高目标就是成为“圣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让自己变得完美。

而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对生命的目标的要求都近乎完美。

道家认为,人通过自我修炼,可以不用吃饭,吃风喝露水,与天地同寿,做到神人;佛家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不生不灭,断绝七情六欲的境界;而儒家不同,儒家所说的圣人,是指“内圣外王”,也就是对内问心无愧,不逾越规矩,对外可以经国安邦,造福人民。

其中,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食色性。第二层,安全的生存环境。第三层,人际交往的需求。第四层,功名荣耀,出人头地。第五层,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实现自身生命价值,找到个人与这个世界的位置,让自己成为一位有所作为的人。

而圣人就类似于马斯洛所说的第五层,自我实现。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自己认知不到的,也是不自知的。

而平庸的人是昏睡了一辈子;普通人因欲望不休,意志不坚定,缺乏智慧,因此一生只能发挥一点自身的潜力;牛人,伟人是醒过来,天性刚性不阿,头脑灵活,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人。

儒家说,一个人修炼到圣人状态,就会无物,无我,与天地相通感,从容自若,达到一种极度的自信,心情极愉悦的感情状态。

这就跟马斯洛说,当一个人充分自我实现时,也会体验到一种难言的愉悦,那人在此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自身全部潜力。

5

在曾国藩身上,你会发现一些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的途径。

第一:立大志,坚韧不拔之志,志不立,事不成。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

对第三群人说:你们举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放手,整个城市就要断电。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10分钟,第二群人全力以赴,平均坚持15分钟,第三群人,平均坚持了20分钟。

这个实验说明,人的能力能发挥到几成,跟对自己的要求有很大关系,而精神力量直接决定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其实,这不难看出,为什么立志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呢?

因为有了终身奋斗的目标,可以让你的精神力量发挥作用,而曾国藩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说,立志犹如盖房打地基,曾国藩之所以很成功,首先,他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

因此,曾国藩的目标就是要自我实现,他认为,这一个终极目标能实现,那么,其它目标自然也会实现。这一伟大志向,驱动曾国藩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让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永不退缩。

第二:执行力。

有了志向,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的是执行力。也就是把这个志向去落实的能力。

如今,喜欢嘴上立志,打嘴炮,吹牛逼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执行,实现的却寥寥无几。像曾国藩这样脚踏实地的实践自己志向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在立志后,曾国藩就开始改造自己,准备日课,每天从起床到睡觉,甚至吃喝拉撒,都进行自我监督,用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刻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

他用写日记的方式,检阅自己,看自己哪一项不符合圣人标准,然后记录下来,时刻反思去改正。

首先,他的自我改造先从改变自身三个缺点开始,在前文提到的。每天给自己规定学习日程表,每日练楷书,写日记,每天读10页历史典籍,练习作文,于是他的学习效率与往日都有所提升。

当然啦,人要改变以前不好的习惯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虽然你可能立下了目标与志向,也不能排除一些事情的干扰与分心。

连曾国藩这样的圣人门徒也不例外,曾国藩有一次给陈母拜寿,饭后本是回家学习,结果看到一帮人在哪里下棋,他的内心在斗争,一个是痛快玩一下,一个是立下了志,怎么能食言呢?最后经过艰苦的内心争斗后,他还是战胜自己,回家学习。

在日记中,他分析到,在社交过程中,一些社交活动是必须的,而另一些是属于可去不可去的那种,于是他决定缩小社交圈,节约社交时间用于学习与自我修练。

在刚进去职场,曾国藩与大多数人一样,待人天真,一旦成为朋友,就跟对方称兄道弟,掏心掏肺,也要求对方毫无保留,缺乏了人与人之间相交的距离感与分寸感。

这种现象,在婚姻与男女朋友中最为常见。而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保持一份距离感,也拥有一份分寸感。

从那时,曾国藩也开始改自己脾气不好的习惯,当与他人发生争执时,他会现在自身找原因,而不是责怪别人。

就跟儒家常说,改过要勇敢,也要快速。而圣人要求人时刻对自然本性的搏杀,并且针针见血。

6

如果你看曾国藩的日记,你会发现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苛刻,一天24小时,都处于战斗状态,这种自我实现的方法,常人确实不下笨功夫,的确很难做到。

朱熹曾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做事也是如此,尤其是做大而艰难的事,刚开始一定要全力以赴,有股冲劲,狠劲,猛劲,用旺火痛烧一段时间,反之,很难成功。

很多人之所以平庸,有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对自己不够狠。

有的人昏睡了一生,没有醒来,有的人醒来了,却迟迟不肯行动,在关键的点不能突破,最后一蹶不振。

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刚昏睡醒来,睡眼惺忪的状态吗?这开头很容易反复,想要让这样的人清醒,不是你去床头跟ta说,快起床啦,而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式就是上前,一把扯开被子,在ta的脸上泼上一盆冷水。

因此,人要成长,必须有一个吃大苦的过程。忽忽悠悠,吊儿郎当是永远完不成脱胎换骨的。而写日课,就是曾国藩一生的“猛火煮”阶段。

通过写日记,让曾国藩练就了严肃对待细节。知与行,到底哪个重要?各有各的看法。

问题在于“行”是否真的到位,当一个人的行动力能担当起他的认知时,此时的“行”才算到位。

只有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贯彻落实自己的认知,才叫“行”。

绝大部分人,都想干大事,一些小事,小细节根本看不上,正因为这样,他们疏忽了太多细节上的小事,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关键点,也就掌控不住。

7

学会借力,事半功倍。

在曾国藩修身中,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

人是被决定的,是一个被决定的生物,也就是外力远远大于内力。曾国藩很信奉内心力量,他说: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会有投降的时刻,但是,这时如果身边有个监督你的人,你的战斗力立马飙升。

就跟,根基不一样的白杨树,生长在根根笔直的白杨林,为了争夺阳光,它们自然长得一个比一个挺直,挺拔。

曾国藩时常会把自己写的日记,送给身边亲朋好友阅读点评,也时常跟身边优秀的群体交流修身的体会。

因为有这些优秀的朋友在身边,他也经常督促自己,只能进不能退。

的确,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才能走的远,圣人的门徒曾国藩如此,更何况普通人呢?

曾国藩在他此后的一生中,他会把日记公布于世,以及亲朋好友,会让他获得反馈,有所反馈,才能在修正中不断进步,这也是他自修的一种方式。

8

做难的事,痛苦的事,你才会成长。

曾国藩在做圣人的路上,第一件就是戒烟。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就是戒烟吗?还称的上难?痛苦吗?

但是,你要知道,对于曾国藩,他的烟龄可能比有的人年龄都大,曾国藩读书时,烟筒不离手,他也曾两次尝试戒烟都没有戒掉。

因为这种吸烟行为已经成为多年根深蒂固的习惯了,而人要改掉一个长此以往的习惯,真的是件很难的事,对曾国藩来说也是痛苦的事。

曾国藩有个特点,一旦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他就不会留退路,走后门,关键还没有那么多后门让你走。

在他一个月中,无论多么痛苦,他都坚决不碰烟头,直到戒烟成功。

因此,一个人要改掉不好的习惯,接上好习惯,必须要有一种悍然的决心,下一番笨功夫,反之,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走的实,走的远。

因此,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但是在这个失败,挫折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正,不断成长。

即使是圣人也无一例外。许多个人的缺点,不好的毛病,通过短时间的“猛火熬”,不会彻底改变,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温水煮”,才能慢慢化解。

同样的,许多优点也不是通过一句誓言,一段苦练,吹吹牛逼,就能在自己身上扎根,只有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溶于血肉。

所以,在初始阶段,要猛;在进阶阶段,要韧。

人的本性是争强好胜,但也要学会宽恕,即使不愿意做的事,也要耐哈性子去勉强做,一开始可能是勉强去做,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你性格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不能勉强自己,则会一事无成。

9

有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曾国藩一生坚持绝不退步,也在一生强调的一个最重要品质就是:有恒心。

而他对恒也最为用力,比如,普通人读书,东翻翻,西翻翻,一心不但二用,而曾国藩读书,有愚公精神,注重“耐字诀”:一句读不懂,不看下一句,今天没理解,明天继续读,今年没读精,明年再往精里读。

因为,牛逼都是日积月累堆出来的。

虽然他这种学习方式在心理学角度看很不科学,因为人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紧张,不断追求新的刺激。

就连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一个人不能每一天都具有不变的心情,即使在一天内,也不见得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因此,他读书是根据兴趣,不一定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

马克思,他钻研哲学或政治经济学,感到疲劳时,就开始演算数学题,或者躺沙发听诗歌,读小说,而且同时打开两三篇小说,轮流读。

这个原理是因为不同信息去刺激大脑的不同皮层,可以让大脑皮层相互转换,得到休息,从而使精力更加充沛。

看到这,你说曾国藩的学习方式错吗?也不全对,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许曾国藩觉得既然自己笨,那只有笨办法适合自己。

当然,他这样做,也自有他的道理吧。

的确,做一件事要做到有恒心,极其痛苦,常人一般难以接受,坚持不下来的。

那怎么办?

只有像曾国藩那样,慢慢熬,他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伟人。可见他一生经历了太多心灵磨难。

10

耐心和韧性是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品质。

曾国藩认为,磨炼自己要有鸡孵蛋一样的耐心和韧性。

他之所以脱胎换骨,这两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曾国藩用“求阙”命名书房,从青年到老年,他一生都在反思自己,改正缺点,不断修正自己。

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以及性格都发生很大变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在后来的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就坚持读书,写作。

以至于让后来的他,不管是在品质,还是待人接物,甚至人生格局,见识,态度,眼界,各方面都有所提升。

普通人过了中年,性格已经固定不变,记忆力,学习能力大不如前,因此,进取心也消耗殆尽。

而曾国藩一直保持在终身学习,进步当中。

到晚年时,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时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有所懈怠。人的努力与上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满满长大,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如今,想做事的人很多,想干大事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态度就反应了ta做每一件事的态度。

一件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可能做好大事呢?

因为,古人常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说的是,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希望,你是那位被上天赋予重大责任的人,你应该感到幸运才对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如何脱胎换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