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自有妙计:如何 10 分钟搞定一份读书笔记

如今呐,强迫症也算是一种流行文化了。

有人吃饭不加几滴陈醋会难以下咽。有人理发时鬓角一定要修的整整齐齐。也有人读书有强迫症,每读毕一本书都要整理成一份精致的读书笔记。

这些都是习惯,无关对错。

不过既然说到了读书笔记,正好我有一些小的心得,可以分享一下。

一. 做读书笔记的目的

不同的人,在整理读书笔记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目的。

有的人,是为了辅助记忆、方便复习备考。

有的人,是为了抽离出书中精华,以便付诸实践,乃至分享输出。

还有的人,是为了方便回顾自己的人生和阅读的历程,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可以从读书笔记中再次体会自己当年的情绪和所思所想。

不同的目的,必然会对应各自不同的整理方法和需要付诸的心力成本。

二. 读书笔记的方法

许多人在立志去坚持写读书笔记之前,往往会去追求乃至创造一种「最佳」的记录方式。

但是,真的有必要吗?就像为了写一本书,难道真的有必要再去创造一套录入设备?

在 Google 搜索「读书笔记」,会得到 5800 万条结果,说明大家对它的讨论已经非常之多。这其中也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的方法,比如康奈尔笔记法、思维导图法、提纲笔记法等等。

擅长总结工作和生活经验的日本作家,当然也不会缺席这个话题。

之前我就曾看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此书的副标题就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前人的方法和经验已经相当多了,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没必要去重复造轮子。

先去做,然后再在实践中,去优化、雕琢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造轮子」这个词,频繁出现在软件开发领域,参考知乎用户@王子亭 的一段解释,大致意思是:显然,车轮子是圆形的,这是大家公认的,最合适的形状。而你非要发明另一种形状的轮子,这种行为就叫「重复发明轮子(Reinventing the wheel)」,即「造轮子」。

三. 如何 10 分钟搞定一份读书笔记

刚刚说了,我们没必要去重复「造轮子」。

这个不仅可以体现在我们在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也同样可以表现在读书笔记的内容之上。

我相信除非是从事图书等相关行业的人,大多数人都不会是第一个阅读某本书的人,也不会是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分享读书笔记的人。

所以,既然如此,我们大可以直接从互联网上获取其他的读书笔记,并以此为基础,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比如,你今天刚刚读完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想整理出一份读书笔记。

那么你首先做的,也许不是重头翻看目录,记录章节和重点信息。

而是应该先去 Google 一下「未来简史 读书笔记」、「未来简史 思维导图」、「未来简史 http://mubu.com」等关键词,然后你就会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分享了他们的读书笔记。

幕布是一款结合了思维导图与文档管理的大纲笔记工具,很多人用来做读书笔记。通过我的邀请链接注册幕布,可获得 1 个月的高级会员:https://mubu.com/inv/10531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其中大纲明晰的读书笔记,然而进行增删改,加入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批注,最终整理成为一份更适合自己的读书笔记。

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这样做出来的读书笔记,没有想法,是不属于自己的。

拜托,我不是说了要对别人的读书笔记进行二次修改,加入自己的想法了吗?

你回过头来想,参考其他人的读书笔记,跟我们上学时借阅学霸同学的上课笔记或者考前复习提纲,难道不是殊途同归吗?

而且,在我看来,知识这玩意儿,真的绝少是一手的。我们平时从书籍、公众号、纪录片中获取的知识 99% 都是二手的,也都是创作者从各种渠道学习,并进行二次输出的。

阅读一本书,重要的不是对知识的归纳,而是吸收和利用。


题外话:

1. 本文提到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原作者奥野宣之,也著有其他多本工作和生活技能书,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下。

毕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极其细致的解构和分享,在现在这个浮躁和快节奏的年代,其实是个很难得的品质。

2. 抄袭、洗稿等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你觉得我是在鼓励抄袭,那一定是你理解错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懒人自有妙计:如何 10 分钟搞定一份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