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2022第一本,摘录《次第花开》

以我浅薄的见识,不敢妄加去评论和总结这本书。对于里面提到的功课,我们的一辈子都是在修的阶段。

很多心理学的学科里,希望我们抛开对事物的因果论。而人生,我相信确有因果。

——————————————————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不忍心看见另一个生命痛苦,这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进而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背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这个世界的问题不仅是贫穷和饥饿,还有孤独和冷漠。原来给予是会让人感到丰足,而不是贫乏的。

你们看人生就是这样,无常是不会因为你年轻,你热爱生活,你的孩子还没长大,就不降临。

许多人只有到了老年,才真正开始关注心灵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这确实有些晚,但与他们相比,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会去思考自己将何去何从。

凡夫要想得到解脱与成就,不吃一点苦肯定是不行的,平佛陀那么深广的智慧,也没能找到让众生舒舒服服就迅速成佛的方法。

有的人居无定所的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

人们热衷于筹划未来,爱好制定多种备选方案,为有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做准备。既然这样,何不顺便也为来世做做准备,万一死后有轮回呢?那不也是有可能出现的一种紧急情况吗?

修行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只是不再自欺而已。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纵欲是人们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

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功,失败,爱,恨,乃至整个世界,都会离我们而去。

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容易,痛快的多。

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

某些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亲近的人反而更难以无条件的去爱,因为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着。

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你我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且美好。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所以面对伤害过我们的人,与我们作对的人,让我们难堪,讨厌的人,我们可以去体验它的烦恼,检验自己的宽容和开放能力。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

如果你失业了,你不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运气不佳,或者人际关系没处理好,而宁愿相信这是一项考验,是上师或者诸佛菩萨,想看看你是否看受人生的大礼。你觉得在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桩桩件件都是另有深意的,你不会真正摔跤,就算摔倒,也应该设在莲花或至少是棉花上。然而,如果我们真正相信上市的加持无所不在,就不会在意自己摔得有多惨,哪怕山穷水尽,比周围的人都更撩倒,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上,这份坦然和决心已足够令我们的生活开阔而富足。

自我就是这样,只要不如所愿,很容易就陷入猜忌当中。你想有所作为,想超凡脱俗,这都是自我成就欲的表现。

与上师相聚时间并不多,此生为人时间并不多。

善良的人没有伤害心,他总会尽力避免给其他众生造成痛苦。所以不伤人,不伤物往宽泛里讲,是不给其他众生制造困惑,烦恼。一句话如果会让他人心生烦恼,宁肯不说一个行为,如果会让他人陷入困惑,宁肯不做。

只要不舍内心的善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是个无尽藏。

——————————————————

每个身份都是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才让我们换角度去看到人生里的种种。

感谢我们的时代,可以方便的获取我们想要的物质和知识。

也别忘了,我们当然可以更方便的去表达和传递,传承爱这件事情。


——娟子

读2022年第一本《次第花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完2022第一本,摘录《次第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