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讲中高考作文,触动了谁的神经?

文化圈的事,好不容易上回热搜,就想让这热度保持得久一点,所以,待它快要平息的时候,我也来递根柴火。

余华应某培训机构之邀给中学生讲中高考作文,这事本身就很具有热搜体质,加之有人朋友圈拍图配文,高呼“文学已死”,更是将话题引爆。

这呼声挺具有煽动性,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所以能盖住事件的所有细节。在这个“点赞代替思考”的时代,倒已是见怪不怪。虽然,这个结论下得是漏洞百出,毫无逻辑。

说“文学已死”的这位朋友,您这是瞧不起谁呢?

瞧不起咱们文学圈?在你眼里,一个余华倒下了,文学圈便是寸草不生?

瞧不起咱们培训界?利益至上,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就不该染指纯洁的文艺界。

瞧不起咱们中学生?他们苦心孤诣的考场作文,别想与高尚的文学沾亲带故。

瞧不起咱中高考作文?这是一场讲座就能解决的问题吗?

当然,他也许没那么多坏心眼。他只是一个纯粹的,高尚的文学爱好者,不忍看到余华这样的“神”落入凡间,与俗世为伍。毕竟,在这个钟南山的儿子不能系爱马仕腰带,袁隆平不能摸豪车,北大毕业不能卖猪肉的社会文化里,有太多这样“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圣人了。

他有表达的权利,倒也是自成一派的观点,虽然更多是逞口舌之快。我自然也有评论的权利,但思考若止步于此,也不过同他一样,大多是情绪化的表达。

这件事情带给我的,绝不只是情绪。我发现,前段时间的一些困惑,竟然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渐渐看到答案的影子。

假如有一天,真有一门《余华教你写作文》的课,这对孩子,对家长,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啊。我不会在意,他有没有精致的演讲技巧,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恰到好处的抖包袱,没有关系。我也不会在乎,他所说的东西,和所谓的应试作文之间有多么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只知道,这个人,他的气质,他的价值观,他曾创作的经典,他曾塑造过的角色,会告诉我的孩子,什么是灵魂的震颤。比他教什么,说什么,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本身。

我是个教作文的老师,这是一个细分、单一的领域,但我仍然时常有被拉扯的疼痛。我常常问自己,我到底想教给孩子什么样的作文,我该如何跟孩子解释,到底什么是好作文,应试作文与真正的文学之间,到底差距在哪里?是真的南辕北辙吗?自然不是,那他们之间的联结在哪里?如果不当作家,为什么还要写好文章?所教授的技巧,是不是足够他们应付考试就可以了?我想带他们去山顶看看好的风景,但也许环境决定了,他们只需要抵达半山腰就可以了。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我能否兼顾……

事实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太重要了。为什么?

长沙前段时间进入中考百日倒计时,很多学校都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也请来了很多优秀学长学姐分享备考经验。我看到了很多整理成文字的“秘籍”,惊讶于现在孩子在“应试”技巧上的“炉火纯青”。

其中一个孩子在分享作文学习经验的时候,云淡风轻地说“说实话,我觉得考场作文就是写老师想看的话”。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老师想看的呢?一个孩子,他是如何确认老师想看的东西是什么呢?他是如何判断老师心目中的好作文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他一定是从老师平日的偏好,言行、知识讲授,佳作分享,满分秘笈等等这些“蛛丝马迹”中总结、琢磨出来的吧。

可是!可是,每个老师都不一样啊,他们喜欢的文章是一样的吗?他们心目中的好作文,应该不会只有一张脸吧。于是,我们的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其实早就已经烙下了我们的影子。于是,我们如何定义好作文,我们的知识面,我们对好文字的偏好,我们对技法的理解,我们对文学作品与应试作文的认识等等等等,真的是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啊。还有,我们的言行,我们的气质,性情,喜好,底蕴,胸襟等等,更是在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而且,这样的影响,不是在A、B、C、D的客观选择题,而是极具主观性的文章里,便越发觉得深不可测,捉摸不定。

于是,不由地想起,和几个老师都交流过一个一致的感受,有时我们看学生的作品集,常常能够凭借文章猜测出学生的主讲老师姓甚名谁;

于是,才真正真切感受到,为什么说“最好的教育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于是,越想便越觉得脊背发凉,手心冒汗……

路漫漫,路漫漫……

后记:你看,余华给中学生讲中考作文,会引起一个作文老师的思考,或许,他会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美的种子,如此看来,这种行为又怎会导致“文学已死”呢?

不过,最后再回到余华做的这件事情上看,唯一会让我有些失望的地方,可能就是他的演讲稿多是按照培训机构给他设定的大纲来的。但是,这种所谓失望也不过是凭空而来,因为在这个网络时代,只有碎片的信息,没有完整的真相。哎,想要清醒地“活着”,挺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华讲中高考作文,触动了谁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