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讲 思考感悟

梁宁-产品思维30讲-05讲

不过脑子的能力

伯凡老师曾经说过,高手就是要不断培养自己,不过脑子的能力。把一项技能熟悉,把它变成不过脑子,下意识的去行动就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因为这最没有负担。人有意识能处理的信息其实很少,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东西都是不过脑子的,由潜意识去做大量运算的处理。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暂时没有任何一台计算机能超过人脑的运算水平。就比如走楼梯,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说就特别的难,因为它走的每一步都要经过大量的运算,其实我们也需要大量的运算,只是潜意识把这部分给做了,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一板一眼的走楼梯其实简单,真正难的是发生意外的情况,因为意外是不可测的,没有办法提前建立应对措施,只能够立马采取措施。就比如上楼梯被绊了一下,我们可能不会摔倒,缓一下就过来了,可是机器人做这个就难多了,因为需要瞬时做出大量的运算再执行。

其实罗胖以前也讲过,他说“罗辑思维”这个词,他们刚开始想到的时候,觉得很妙。这个意思就是:“一个姓罗的人来跟你讲讲他阅读书籍之后能形成了一套什么样的思维,所以他才叫做罗辑思维”。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惊艳于这种这么有个性的定义,但是随后他们发现不对,因为总有用户会打错,输入法是不支持姓罗的那个罗即思维的,而且给新用户的认知负担也重,你逢人就得去跟别人解释一下,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不利于传播的。不过后来罗胖他们也意识到了,然后发布了一款app。

发布的app就叫得到,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两个字,所见即所得,用得到,能得到。然后他们也总是在抢占用户的认知高地,总是在说:得到,中国最大的知识服务商。


别让用户思考

销售在于突破防御,最好的产品是不让用户思考,不让用户产生防御的产品。

文中有一句话:“你在让用户思考的时候,其实是在推开用户”

为什么这么说呢?得到app不是从来都需要用户思考的吗?不带思考的去看文章,对于文章内容全部接受或者全部反对,是不是就代表没有理解呢?既然没有理解的去看文章,那是否是在浪费时间呢?

其实,因为你的产品不会讲话,用户如果在产品身上,需要思考一下这个他想要的功能在哪里?或者根本就还没有这个功能,这就说明你的产品给用户带来了负担,他没有办法用潜意识去解决他遇到的一切问题。所以,得到app是知识类的app,需要带着思考去看,但你所思考的是内容,而不是“得到app”这一个产品。

产品的使用上要让用户无需思考,如果用户思考了,可能就是在思考一些功能上的遗憾,也可能是思考一切用的及其不爽的地方,比如一个软件内置浮窗广告。但是用户会跟你说吗?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不会的,他可能直接就卸载掉了。如果你的产品让别人不爽,最好别指望别人来帮你改进它。

意识即防御,销售就在于突破防御,而产品最好的就是不让用户思考,从而产生防御。

其实销售和产品其实是一回事,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启动防御。

前面你不是说销售最主要的就是突破防御吗?为什么现在说不启动防御是最好的呢?因为很多人一谈及销售就有防御的感觉。如果你面对一个陌生人谈销售,十有八九他会防御起自己来。这时候你最好就是突破他的防御,因为客户已经建立防御了,你只有办想办法突破,才有可能成交。当然,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不建立防御。

比如说咱们俩朋友之间的感觉,你相信我,我把这个东西卖给你,你一定不会吃亏,我一定会让你觉得,你是因为我这个朋友,而占了点便宜。就是这种信任的感觉,这种朋友之间不加防御的感觉,才是最好的销售的办法。其实大部分销售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给客户的优惠大部分也都是在公司允许的范围之内,关键不在于优惠多少,是否是最大力度的优惠,而在于客户是否真的对你卸下了防御。

没有卸下防御的客户只会觉得你们一年365天,天天特价,天天打折,产品卖多少钱还不是由你们说了算?抱持着这种怀疑态度的客户是没有办法成交的,所以必须要去尝试突破他的防御。突破始终是其次,最好的就是不要建立。


重复的奥秘

一个好的销售就是要不厌其烦的去说自己产品的优点。这个其实我之前一直都没有做好,因为我总认为,你凡事讲一遍就好;不行就再讲两遍,帮别人加深印象;但讲三遍的时候,别人就可能已经有些厌烦了,更何况,你要讲个五六遍,甚至上十遍,很少会有人这样子听你重复的去讲。

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台复读机的话,你连续重复讲几个小时都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样对于客户一点效果也没有。你应该站在一个人的立场上去讲,用不同角度不同维度讲同样的重点,去客户打交道。客户觉得烦,那你就讲点新鲜的呗,但这不是单纯的在讲故事,你必须在新的故事融入产品为核心去讲。

客户觉得烦的原因就是你反复只会说一句话,只会劝我买,掏钱的又不是你。但是还是那句话,招式可以千变万化,不离心法(产品)就行。重复是有其意义的,人总是需要休息的,客户对你防御久了也自然会有松懈的时候,只要你不停的在重复,这个观念就会被植入到客户的脑子里,然后生根发芽。


所想和所做

我们所想的和所做的,可能相差甚远,因为我们会往往选择性的说一些,看起来符合立场,符合当前形势的话,真正都决定的那一刹那,你其实感受到的信息量是最多的,比你在前面讨论的还要多得多。即使你讨论的时候是站在一个自己的立场,或者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去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仍然可能和后面的结果不太一样。

比如挑选颜色这件事上,你自己是偏向喜欢蓝色,可是从你身边的朋友来看,你认为客户应该更喜欢绿色,所以你在讨论的时候,站在别的立场上,给了一个不是自己喜欢的颜色。

再比如,还是挑选颜色,你自己是偏向于喜欢粉红色的,讨论中也一直坚持自己的这个观点,可当你真正要拿这个产品走的时候,你可能需要经历大量的决策思考,想想自己要不要拿这个颜色呢?一个大老爷们用粉红色会不会被他人嘲笑之类的,所以最后,你可能还是选择了别的颜色。

再比如,一个具体产品,手表表带的颜色。我可能很钟意白色,但实际选择的时候,白色和我的表盘不搭,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了黑色,否则我整个表都要换了。


新鲜感+熟悉感

新鲜感加熟悉感,才是最好的产品,既能够保持一定的兴奋程度,又能够在新的产品里面,找到旧有产品的影子。对于很新鲜,很陌生的事情,我们往往会处在恐慌区里面,对于很熟悉的事情,我们往往会处在舒适区里面。只有遇到了,既很新鲜,又很熟悉的产品,我们才会觉得既有趣,使用上又得心应手,这才是一个好的产品。

比如手机键盘从原来的实体键盘变成虚拟键盘,熟悉感是拼音9键依旧没有变,我要打字起来也不需要重新学习什么,马上就可以上手;新鲜感是除了拼音9键,还有全拼26键,甚至还有手写、复制、剪切、粘贴等多种功能,好用的不能再好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05讲 思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