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在于:太容易自我感动

这本书是由现象级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家丹尼尔•科伊尔所写。曾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天才的两大异于常人的特质。”



『天赋』


不少人在谈论成功时,都会用天赋来形容。


但这是一种自我误导。


比如,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在高二的时候,由于实力不济,被校队开除了。查尔斯·达尔文在学校,经常被老师批评。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是:反应迟缓、资质平庸。华特·迪士尼,早年因为做事太呆板被公司解雇了。


按理说,这些人天生就该非常厉害才对,可是他们早期的表现实在谈不上优秀。


同样的道理,早期那些看起来比他们厉害得多的孩子,后来也都泯然于众人了。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所谓天赋论看起来就像一种玄学。


早期的失败不能有效预测后来的成功;早期的成功也无法让一个人后来更成功。


所以,人才温床不是建立在识别天才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上的。


作者丹尼尔曾参观过美国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在分享会上,他向在场的50位顶尖教练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能准确预测出一名15岁的顶尖运动员,在两年后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概率吗?”

结果,只有一位教练举手了。


如果把获得奖牌换成获得金牌呢?


估计没有一个人敢举手。



『筹码』


在连续采访了各个行业的培训师、教练和高手之后,丹尼尔发现,那些后来越来越牛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也就是说出众虽然跟天赋没关系,但是也是有一些筹码的。


这个筹码就是:把奋斗培养成一种生理习惯。


从莫斯科到纽约,从巴西到北京,在各类型的训练场上,被誉为“天才”的人们,都有相似的表情:眼睛眯成一条缝,下巴绷得紧紧的,鼻孔张得大大的,面部表情显示他正全神贯注地,为一些目标而努力。


可是,不巧,他想要的结果没能如愿,于是他又一次朝着目标发起进攻。


所有“天才”都有类似表情,可不是用巧合能够解释的。


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感性的味道,这种感觉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奋斗。


这绝对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你想想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了。


可是,奋斗对这些人来说,就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


他们总是在上了一个台阶后,继续提升自己的标准,然后跟新目标较劲。



『策略』


普通人容易自我感动,容易把单纯的行动误认为成就。


比如,他们办了一张健身卡,买了一堆健身装备,然后只去了一天,就觉得自己大功告成了。后面去不去的,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已经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战胜了自己。


是啊,为了做成一件事,他们花了钱、花了时间,还拍了照留下了证据。


但“天才”可不是这样的。


他们的目标不是练习本身,而是取得真正的进步。


所以,你能看到老虎伍兹会拆分自己的击球动作,把每一个动作都当成一个模块来练习;科比会按照区域练习投篮,按照肌肉的发力方式,来加强某个区域的肌肉。


天才都会设置每日的SAP,即“可实现的最小单位的训练目标”。


在这种方法下,他们会练就一个个自己完美掌握的技能块。


他们要的不是什么进步,或者努力,而是让自己不论在什么情境下,都能达到100%的正确。也就是说,当你取得一个个小进步后,大进步才会接踵而来,这是超越自己、超越对手的唯一方式。


总结一下,请你不要用所谓的天赋论来束缚自己了。虽然每个人的人生使命不同,但是我们总能想办法成为更好的自己。日拱一足,日进一步,好的结果才会一步步向你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在于:太容易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