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蒙民间笑话故事丨香塌脑瓜盖

内蒙古中西部呼市、包头一带,大部分汉族居民都是走西口的山西人后代,所以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中、北部一带语言相近,民俗相通,一些民间故事、民间笑话,也都大同小异,代代相传。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个流传于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女婿偷丈母娘家的羊油饦饦,而引发的“香塌脑瓜盖”的民间笑话故事。

“脑瓜盖”,是山西、内蒙古中西部的土话,也就是人的头骨,这种土话,书面书法叫“晋语”,也就是山西话。“香塌脑瓜盖”,用来形容某种食物的美味。比如在山西临县和吕梁地区,有“临县大烩菜,香塌脑瓜盖”的说法;在呼和浩特土默川平原一带,过去也有“二莜面,忽嘟儿菜,香塌脑瓜盖”的说法。二莜面,是用莜面和高粱面混合后,搓、压成细条状再蒸熟的一种食品;“忽嘟儿菜”实际也是烩菜,一般用晾晒后的干白菜和土豆做成的一种烩菜,因为在烩制的过程中,锅中发出“忽嘟~忽嘟~”的声音而得名。

60后或70后的人,由于改革开放前城乡普遍都不富裕,生活清贫,基本上都或多或少有饥饿的记忆,在“吃一个油花机灵三天”的年月,猪油、羊油是生活的最好调味料。不像现在,吃饭挑三拣四,挑肥拣瘦,大部分人家宰杀了羊之后,都嫌羊油有膻味而弃之不用了。

羊油,也就是羊的脂肪熬炼成的油,羊油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是高能量的食用油,因此在清贫年代,就成了珍贵的食材。过去农村把羊宰杀以后,把羊的脂肪剥取下来,然后按分布位置的不同,分别卷起来,在空闲时间,切碎下热锅熬炼成油。其中最好的是分布于羊的心、腰子、里脊等部分的脂肪油,色泽洁白无异味,俗称“香胆油”;其次是包肚油,也称肚油,因呈网状,饭店称“网油”,家境好一点的人家,在杀羊后,有时就趁着新鲜,用网油包住羊腰子和羊“涩脾”,也就是脾脏,放到灶膛里烧烤后吃了,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最次的就是肠油,无论炼制或食用时,都会有一种特有的“臭味”。熬炼好的羊油过滤掉油渣,倒进小盆里或碗里,晾凉后就凝固成了白色的“羊油饦饦”。

羊油饦饦

罗里吧嗦一大堆,下面回归正题,讲香塌脑瓜盖的笑话故事。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最起码是在改革开放前,山西省中、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一带,不确定具体发生在哪里,有一个女婿去丈母娘家,可能因为他家也过得实在太清贫了,就忍不住偷了丈母娘的一个羊油饦饦,摘下帽子把这羊油饦饦放在帽子里,戴在了头上,准备借故和丈母娘告辞,回家和妻子开开“羊荤”,好“机灵几天”。

不想他这一行为却被他的一个最小的小姨子无意中看到了。这小姨子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丈母娘。

“妈,我姐夫偷了咱们一个羊油饦饦。”

“这个死女子,就能灰说。”他丈母娘还是有些不相信,就骂他这小姨子。

“妈!是真的。我看见我姐夫把羊油饦饦戴在了帽子里。”

丈母娘回屋一看他女婿,果然戴帽子戴的有些异样。于是,就走出来,悄悄招呼了两个闺女,也就是那女婿的两个小姨子,低声吩咐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正当这女婿准备告辞时,得到母亲授意的一大一小两个小姨子,拉住姐夫怎么也要他吃了饭再走,做贼心虚的女婿就被异常热情的两个小姨子连拉带拽按撆在了炕头上。

安顿好了姐夫,小小姨子就去生炉子,大小姨子就和他丈母娘点灶火,和面,擀面,热火朝天地准备给他姐夫做一顿搁锅面。不一会儿,炉子也旺腾腾地烧热了,炕头也热乎乎的了,香喷喷热腾腾的搁锅面也端上来了。这锅面比平时多加了不少羊油和干姜面,吃的这女婿头上冒汽,热汗直流,却不敢把帽子摘下来。再加上热炕和地下火炉一起发威,不一会儿,女婿头上的羊油饦饦就开始融化,羊油混合着汗水流了下来……

见此情景,丈母娘明知故问地说,“他姐夫,你这头上是怎么了?”

女婿羞惭无地,只好说,“你老人家做的搁锅面太香了,把我的脑瓜盖都香塌了,流出脑浆来了。”

我国古书《管子▪牧民》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人们的生活都好了,一到冬天,农村哪家的老人们还不给自己在城里的儿子、女儿杀羊、杀鸡,拿猪肉,还用女婿来偷吗?还用防火防盗防女婿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晋蒙民间笑话故事丨香塌脑瓜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