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待世界的眼光,决定你人生打开方式

第一次见到书名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一本小孩子看的童话故事书,但没想到,这居然是一本心理书!

不过这是一本很基础的心理入门级的小书,即便你是没有任何的心理学基础的小白,也可以轻松地看懂这本书。故事也正如书名,讲的是蛤蟆先生遭遇精神危机去看心理医生的事。

以前穿着时髦、充满活力的蛤蟆先生突然一反常态,一个人郁郁寡欢地躲在家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前来看望蛤蟆的河鼠、鼹鼠和獾都很担心蛤蟆,一致建议蛤蟆去做心理咨询。于是,在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十次谈话中,蛤蟆开始了自我内心的探索之旅……

童年时父亲的绝对专制,没有办法做主自己的人生,成年后所做之事情依然只是为了讨好周围人,表面看起来活力四射,其实内心早已疲惫不堪……在蛤蟆先生和咨询师苍鹭的互动中,我们可以知道童年对于一个人影响之深远;每个人都会有三种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成人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在于不在成人状态。该如何摆脱童年对自己影响,在心理上摆脱儿童和父母状态,让心理真正成长,独立自信又充满希望地生活?

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可以了解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

现在有个网络流行词叫“摆烂”,大概意思是既然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了,便干脆不采取措施任由其往坏的方向发展。躲避问题就像是大脑的自我防御机制,人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做那些令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却对作出改变感到极度痛苦。但当问题持续恶化下去,你越是“摆烂”,事态也就越一发不可收拾,自我感觉愈发糟糕,从而陷入死循环,也就是“自证预言”——我就是这么糟糕,我什么都做不好。然而,我们对自己人生坐标的选择,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于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人,这本书会是一本很好的入门。稍微有心理学基础的,可能会觉得这本书过于浅显了,毕竟在书里蛤蟆先生的心理问题简直治愈得太快了!

不过对我来说,最受用的一点就是关于如何摆正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处境。正如那个老生常谈的例子:在沙漠之中穿行的人,忽然之间找到半瓶水,乐观的人会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而悲观的人会说只剩半瓶水了。当以悲悯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时,总是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愈发陷入绝望之中。若在看见不好的时候,也能注意到事情值得开心与庆幸的另一面,那么大概生活也会快乐得多吧。借用汪老一句话: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来条插播,推荐一部你们一定会喜欢的纪录片↓

最近一直在看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还有2集就看完了,真的是很舍不得。不得不说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哭了,“眼里常含泪水”是我看这部纪录片时的常态,就为那些可爱可敬的对书籍怀抱热忱的编舟者、创作者、爱书人。当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在为纯粹的理想和凭借单纯的热爱而努力时,很难不被触动吧。

如果说:

我是不能被照亮的光室:

我的焦虑是荒山上的一束火花,

我的爱是一座绿色灯塔。

那么,还好我们有书籍这个可以寄托的精神角落。

B站就有,你们快给我去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待世界的眼光,决定你人生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