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加工阶段的代表性偏差

这是陆蓉的行为金融学第六课

本节课的内容是:为什么股评不可信?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

1.文章讲了什么

这节课主要讲了:人们在信息处理第二个阶段,即信息加工阶段最容易犯的认知错误——代表性偏差。

2.怎么讲的

举例:代表性偏差的一个测试

小张很害羞,乐于助人,但对周围发生的事不太关心,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很整洁,做任何事都很有条理,关注细节。

从上述描述中猜测小张是图书管理员还是农民。结果大部分人都会猜测小张是图书管理员。这个猜测结果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人们太关注代表性特征,而忽略了其他信息,当某件事的代表性特征一展现出来,人们会立即做出判断。

2.1 What 丨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是指当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出来以后,人容易冲动地做判断,而忽略了其他更多决定性的信息,代表性偏差源于人们以为小样本的代表性特征就可以用来做推断。

2.2 Why 丨人在信息加工阶段为什么会出现代表性偏差

金融市场中常见的代表性偏差:

1)看到某位基金经理连续获得金牛奖(一种相当于最强基金经理的称号),就立即做出判断:获得金牛奖的一定是一个好基金经理。

2)看到一家公司连续3年利润都翻番,然后立即对它的股票做出买入判断。

3)一位平时很靠谱的朋友给推荐了一只股票,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便立刻就买入了该股票。

上述三个例子都犯了认知代表性偏差的错,错在人们太关注代表性特征,而忽略了其他信息,因为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有很多决定性的其他信息。总的来说,代表性偏差源于人们以为小样本的代表性特征就可以用来做推断,这种小样本的代表性偏差同样容易出现在金融市场里,比如挑选基金经理、评选分析师、预测公司盈余、预测市场、挑选股票等等。

2.3 How丨如何应对信息收集阶段的代表性偏差

对于炒股的人来说,总有一些他们特别信赖的股评家,觉得他们的预测特别准,其实那些所谓的股评家的推荐完全是随机的,但总有一部分人打开电视、打开收音机、翻开报纸,会连续收到他说对的信号,如此这般,这个人的代表性特征就表现出来了,于是就按此做决策。

其实,除了股评家以及面对不认识的人外,我们面对熟悉的人时也更容易犯代表性偏差的错误,只要对方有几次做对、说对了,我们可能就觉得他很厉害,从而轻信于他。所以做投资决策时,我们应该警惕这种直觉式思维,不要冲动做判断,要意识到这样的冲动决策有很大的风险。

3.讲的对吗?

讲得正确。

4.对我的启发是什么

这节课讲的是人在信息加工阶段容易犯代表性偏差的错误。学习了这节得,我深刻认识到“代表性偏差”是由于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熟悉的或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物,而这些事物本身又是很片面的,所以容易导致决策偏差。很多人一听到股市的牛市来了,马上就冲进股市。一听到有信息说现在房价上涨了,又马上冲进楼市,却不知道那些信息都是信息发布者故意让大众知道的信息。

在金融市场上,我们是很难获得最全面的信息的,想要提升自己决策的正确率,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决策逻辑,哪怕这个逻辑开始的时候非常简单,只要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能不断的修正,就可以提升正确率。

5.你计划怎么做或已经在践行了哪些事情?

在日常做决策时,不要太轻信别人所说的而冲动做决策。要学会听大多数人的话,采纳少数人的意见,做自己的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加工阶段的代表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