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立的规矩为什么没用?

家长都知道要给孩子“立规矩”,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可孩子总是频繁地破坏规矩,为什么呢?

首先,规则泛滥。

父母经常会设立一些不必要的规矩。很多控制欲强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式来成长,往往给孩子制定不计其数的规矩,恨不得把看不惯的行为,都给孩子纠正过来,实在不足取,因为:

1、规矩太多,记不住。家长又不能坚持,那么规矩就会成为摆设。2、执行起来太复杂,最后搞得孩子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养成。

3、孩子感受到所有的规矩都是针对他而立,那么就会有抗拒。

这个世界往往被人为复杂化,我们很多精力都去处理那些被复杂化的事情了,育儿也一样。

这里提一下“奥卡姆剃刀”原则,又称为朴素原则。强调“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实质,抓住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所以,规矩不是越多越好,坚守基本的底线就好。

其次,家长一边立规矩,一边破坏规矩。

1、家长在严格与溺爱之间摇摆,规矩的执行往往凭心情,一旦孩子哭闹、耍赖,适逢家长心情愉悦,就会缺乏坚定的立场,朝令夕改。规矩一旦打破,则形同虚设。所以,言必行,行必果。

2、家长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对于不少家长来说,规矩是给孩子立的,自己嘴上一套,行动却是另外一套,父母对规矩的漠视,自然也会造成孩子对规矩的漠视。


所以,对策就是:

1、      听取孩子的意见,避免家长独断专行。4岁以上能理解会表达的孩子,就可以参与规矩制定,尊重孩子的意见,允许孩子反驳。得到孩子认可的规矩,才会自觉遵守。

2、      制定简单的规则。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宜用正面的词语,避免使用“不许”、“不可以”、“禁止”等带有否定含义的词语。

3、      家长和宝宝一起遵守规矩,身教大于言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      规矩需要有弹性,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僵化的执行,家长会陷入进退两难:不妥协吧,不合情理;妥协吧,打破了原则,失去了权威性。所以,家庭内部的规矩,也要有定期调整、优化的机制。

5、违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在制定规则时只明确 “要做到”,而不提“做不到的后果”,那不是规则,只是期望。违约责任,要“量刑适度”,结合孩子的年龄、能力、性格来确定。

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愿父母温柔而坚定的运用有效的规矩教养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给孩子立的规矩为什么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