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思考——《曹刿论战》反思

十年春,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 勇气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曹刿论战》着重于“论”,行文简洁。曹刿一介平民,对军事理论却有非凡的认识,其中所言“取信于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和”,对于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无疑,战争是统治集团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在齐鲁长勺之战中,军事理论得到重视。曹刿问庄公:“何以战?”庄公三次回答分别是衣食、牺牲玉帛、小大之狱,曹刿为何入见?因为他对所谓“肉食者”的决策,是不信任的。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完全正确,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君,而是民。

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现在,国家间的战争上阵的总是士兵。如果科技操控,甚至是全科技操控,这便是科技、军事实力直接对抗,战争成了军备竞赛,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无论哪个历史时期,“民”都是战争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取信于民,自然得到民心。

图片发自App

那么,《曹刿论战》中的记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否就只是说“民”之重呢?

当然不是。倘有百万士兵上战场,却胡乱冲锋、不知战略战术,也未必能赢得战争。这就要看到文中的战术思想。文中的战术思想主要是四个字——一鼓作气。这又要如何应用呢?我想起了另一场战役。

1942年4月,美国轰炸了日本东京、横滨等城市,痛感威胁的日军,决定进攻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中途岛。双方实力极为悬殊——日军投入总兵力在美军的2倍以上。6月4日,日军发动进攻。但日军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诱美军的双重任务,加之军士较为疲惫,其航空母舰正在上演“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的闹剧,错失战机。结果,日军四艘精锐的航母被炸沉,损失300余架飞机,美军仅损失一艘航母、100余架飞机。

何其相似!齐人三鼓与日军双用,同样的结局。战前还是强国,突然成了战败国。这就是“难测”,这就是不讲战略之弊,这就是“再而衰,三而竭”。

尽管,今日我们应当反对战争,但战争放到今日分析,汲取其中的精华,运用于生活实际中,是大有裨益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战争的思考——《曹刿论战》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