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

time_friend.jpg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36

  1. 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有效地倾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反过来说,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不夸张地讲,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或者,反过来,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
  2. 人们总以为倾听能力与生俱来,自然而然认为阅读能力比倾听能力更难养成(也就想当然认为阅读比倾听重要)。但是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重复教授同样的内容,而台下的学生居然永远只有少数能够全面把握教师所讲述的信息—— 倾听能力的巨大差异也许是这种永恒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3. 人类讲话的速度往往远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刚开始走神的时候,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也许只有几分之一秒,但就在这一瞬间,大脑也能处理许多信号。如此这般下去,终究会出现真正错过重要信息的情况。
  4. 说者为了讲解清楚来龙去脉,往往不得不把重要的信息,如重要的事实、迂回的说理、意味深远的结论,放在后面。从总体上来看,说者发出的信息越来越重要,可是听者接收的信息却越来越少、越来越零散。
  5.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尽管我们都知道不应该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对方所说的一切,人们总在提倡的“质疑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
  6. 说者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必要信息讲完,尤其是在说者必须展示一个复杂的说理过程及其烦琐但又重要的细节、事实、证据之时。打断对方的讲述,提出自己的质疑,不仅提高了说者有效表达的难度,更增加了自己获得对方讲述全貌的难度
  7. 这并不是偶然的: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地插话,并且他们总是认为“我已经了解你要说什么了。。。”。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成熟、强大,但只要有一两次能够真正忍住自己发出质疑欲望的经历,就可以得到足够的教训,并进一步养成耐心等待到最后发出疑问的习惯。事实上,如果真的能把这种欲望克制住,人们往往会惊讶地发现:听到最后一刻的时候,自己对讲者论述内容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自己的疑问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不管是好还是坏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