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选修课学习。时间:11月13、14、15三天,地点:佛山华侨大厦华夏宫。这次学习规矩没有春季那次严格,仍然是身份证确应身份,一天打卡4次,准时上下课。
11日上午,早餐后坐陈工的车到华侨大厦,9时准时开讲,若大的会议室,人不多,稀稀拉拉的,迟到是常态。
讲课内容为:TOD导向下的地铁车辆段上盖建设开发及设计(T—面向、引导,O—轨道交通,D—发展),一天。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TOD的深层意义。
(二)车辆段上盖发展历程及教训。例,北京四惠车辆段上盖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项目。因技术不成熟导致上盖部分建筑振动噪声影响严重而饱受非议,之后十余年内,北京未新建同类项目
(三)TOD浪潮下的车辆段上盖规划开发机遇。例,广州2号线。
(四)车辆段上盖规划开发与设计的挑战。
(1)需要建筑师足够冷静。做有特色的车辆段上盖设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介绍《广州轨道交通综合建设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实践细则》。
(3)车辆段上盖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价值。
(4)车辆段上盖开设计的关键。地势规划、交通组织、消防设计、减震设计、结构转换等等。
(五)车辆段上盖设计案例:上水段项目设计介绍,广钢新城段项目设计介绍。
11号下午,讲课内容为:地铁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
(一)车站组成及定位:岛式站台、平行相对式站台、平行错开式站台、上下重叠式站台、上下错开式站台、岛、侧混合式站台。
(二)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对于乘客是一种有较高感知度的车站形式,(1)车站位置的设计涉及到区域的发展。(2)要根据车站所处的位置的现状进行规划。(3)涉及到车站各功能空间的设计,车站——站厅——出入口——管理及设备用房。(4)乘客流线组织。(5)车站外围护的设计造型。(6)疏散设计,要计算完全安全疏散的所需要的时间等。
(三)案例分析:6号线横沙站的设计,4号线庆盛站的设计。
地铁车辆段上盖建设开发及设计于我是全新的内容,这天的课听得比较专心。中午下课坐公交车转地铁回家,午饭后休息了半个小时再去上课,下午5时下课,经莲花路、燎原路、市东下路步行回家,耗时45分钟。路经原地区二轻局,老办公区正在翻新,看那个新加的电梯位置,似乎与几个月前我为存墨公司做的设计方案一样,走进工地看看,果然如此。
12日,这天上午的课是讲解《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本。
主要内容是绿色建筑的发展,分几个部分介绍:新标准的主要变化;新标准的内容解读;绿色建筑各专业分工协调。老师讲道,2004年的标准为01版,以英国的标准为基础编写。2016年的标准为02版,以美国的标准为基础编写。2019年的标准为03版,现在中国自己编写的标准已经领先世界。
有关绿色建筑评价的课反反复复的讲了差不多十年,所以听得心猿意马,老在看手机中HK乱局的现场播报,非常分心。
HK乱局持续了差不多半年,无差别的破坏、伤人越来越频繁。12号是HK ZW大学被激奋者入驻第一天,他们霸占了横跨市政路——吐露港大道上的天桥,由桥上往公路上仍重物,交通瘫痪了,桥上桥下到处都是杂物,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为了与HKP对峙,学校成了制造汽油瓶的工场,入夜火光冲天,烟雾浓浓。
这天陈工去了莎莎工厂,中午一下课自己立即离开华侨大厦回家,在普君新城的“粥功夫”吃了一碗馄饨面回家,晾好衣服,煲了汤就休息,不一会儿到了下午2点,匆匆忙忙坐地铁转公交车上课,但已经迟到,内疚。
下午讲课的内容为《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编制的介绍。
特点(1)新的技术标准以上海地方的标准为基础重新修订。(2火灾排烟的关键是燃烧物的种类和数量来决定,不应简单的以过火面积进行评判。(3)不同净高条件,储烟量不同,不应只按一个标准划分防烟区。(4)空间若能保证一定的清晰度,就能保证人员的安全,这与空间的大小与储烟空间有直接的关系。(5)防烟系统为正压送风。
下午下课时还不到5时,赶紧到“伯顿商城”的超市买菜,然后坐地铁回家做饭。等候大小陈工回家吃饭。
13日,这天上午课的是《减震设计技术讲座》。主讲人是广州大学城的张超教授,主办单位是佛山市地震局和广东勘察设计协会,承办单位是佛山市建筑设计协会。
首先是视频例子(1)智利的2010年9.1级大地震。(2)中国木建筑在地震实验中的抗震设计。看视频时,对中国古老的木建筑抗震的本事大为赞叹,斗拱构造灵活,消减了地震力。大屋顶不但不倾覆,还不会散架,因为这个大屋顶起到了反作用力的作用,也减弱了地震破坏力。张教授还举到一个例子,2013年四川芦山大地震时,四川文保单位——张家大院的古建筑群安然无恙,但它周边的现代建筑损坏厉害。研究发现,这群古建筑的木柱没有直接埋地,而是坐落在石墩上。
其二,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隔震技术,认为,日本是个地震频繁的地区,地震对建筑破坏不算严重,因为日本的建筑普遍使用了隔震技术。地震的破坏主要来自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
还介绍了建筑设计和建筑修缮所采用的多阻尼构件,减震设计时采用多组屈曲约束支撑构件。举例了广州塔,做减震设计时,在塔顶部设计了减震水箱等等。
其三,简述消能减震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
消能减震产品要准确、定量;性能要稳定;安全性能要提高(地震破坏性不可挡)如(1)消能减震器安全系数要高,应达到1.5倍。(2)产品耐久性能要好(寿命长)。(3)工作适应性强。(4)工作效率要高,耗能要低。
其四,关于工程用消能器的研发思路。
(1)要对消能器的开发与应用。(a)黏滞流体消震器的应用,目前第三代已用了小孔射流技术。(b)悬臂黏滞消震器。(c)各种消能器,如金属屈服消震器、弹塑性滞回消能器、双圆锥消能器、弧形腋撑消能器等等。
(2)因中国消能器的材料对外依赖性强,故此,设计思路要突破这一个瓶颈。如,采用复合型阻尼共同耗能;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减震器的方法达到耗能的要求,突破现有国产产品问题。
(3)黏弹性消能器的应用场景。(a)层间型消能器,加在建筑物中间。(b)腋撑型消能器。(c)连梁型消能器,适合剪力墙结构用的消能减震装置,普通连梁→可更换连梁→自恢复。
这天上午听课算是比较认真,因隔震技术与建筑设计关系比较密切。陈工去了紫泥堂,中午下课又立即离开华侨大厦回家,先到岭南站,吃了一份“新加坡海南鸡饭”,然后坐地铁回家,信息到下午一时半,在小区大门坐公车直到华侨大厦,时间长一些,不用转车,舒服多了。
下午讲课的老师是来自云南的潘文,他讲课的内容为“地震与震害”。云南地震频繁,因而建筑物的隔震减震设计较多,经验丰富。
(1)地震常识。
(2)地震的预报,按照潘文的说法,地震基本不可以预报,因为人类到目前为止无法深入地球内部探测其构成和活动,中国打入地球内部只有6、7公里。
(3)地震与震害。
地震是不确定性的,地震总是在人们淡忘它的时候前来临。2000年来以前,云南已发生过9次地震,七、八度烈度的地震占九成,但这些地区却大多数为7度地区,地震烈度划分不靠谱,由此可见,加强建筑物的减震设计及提高造价的投入很重要。
(4)隔震技术原理及发展
隔震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建筑物和基础间设置一个隔震层,把建筑物的结构与基础分开。隔震层由隔震支座与阻尼器等组成,能减少能量的输入。这个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最早的隔震技术在新西兰。
隔震技术有:隔离层,断缝,水平缝,软连接。
下午4时半下课,坐公交车回家,至此,三天的学习结束,收获不少,希望,健健康康,来年继续。